專家:「先買後付」行業準則 需更多保護措施

示意圖。(圖:iStock)
受訪專家認為,「先買後付」 行業準則是應對過度消費風險所急需的第一步,但仍需制定更多保護措施。
「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簡稱BNPL)服務讓消費者能在無利息的情況下,分期付款購買產品,如餐食或新裙子,並可將這些開銷分期攤還,而且無需擁有信用卡就能做到的。本月1日落實的新行業準則,要求顧客累積的未付款額不得超過2000元,除非他們能通過額外的信用評估。
受訪專家告訴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儘管新準則並沒有法律約束力,而是要行業的自我監管,但它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
公司KPMG Singapore的金融服務主管兼合伙人Anton Ruddenklau表示:「它(新準則)解決了相當多的問題,如消費者不知道那是什麼,以為不是一種借貸,以為是免費的錢。這不是免費的錢。你是在為你已經購買的產品借錢。」
歐洲商學院ESSEC亞太校區信息系統副教授Jan Ondrus則認為,限制消費金額,將能大大降低無法償還的風險,防止費用複利和不道德的做法,也肯定能令消費者受益。
準則還可包括更多安全網
然而,有專家認為,準則還可以再更完善,以包括更多安全網。
新加坡消費者協會就說,希望看到更多的保障措施,如對21歲以下者設置較低的消費頂限。
Jan Ondrus也認為,「先買後付」供應商應像銀行和信用卡公司一樣,要求顧客提供收入證明。
德勤東南亞區監管策略負責人Wong Nai Seng則指出,即使設定了未付款項的頂限,消費者仍有可能在不經過信用檢查的情況下,向不同的「先買後付」供應商「借」2000元,最終欠下巨款。對此,行業可以考慮為顧客設定不同的消費頂限,如給低收入或無收入者設下較低的消費限額。
據金融科技協會受詢時表示,2000元頂限旨在防止「先買後付」客戶的「財務狀況負擔過重」,並且是根據行業數據和反饋所確立的。
至於會否考慮設定更多保障措施,協會表示,工作小組已在制定行業準則時,與各利益相關方進行了接觸。「今後,我們將繼續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接觸,聽取他們的反饋,並繼續討論準則能如何進一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最終還需消費者管理支出
準則推出的下一階段,預料將在2023年底完成設立一個信用信息共享辦公室,使「先買後付」供應商能夠相互分享客戶未償付的金額,以及拖欠狀態。
對此,專家們表示歡迎。他們也不排除,以上述方式收集到的數據,最終有可能與其他業者,如信貸機構和銀行共享。
Wong Nai Seng認為,理想的情況是,「先買後付」的信用信息應該與其他信用記錄綜合起來,由銀行與放貸商的信貸資料中心負責維護,以全面了解每個人的整體信用狀況。
不過,專家也強調,設定保障措施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需要消費者管理好自己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