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29日訊) 新加坡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專家團強調,面對傳播力更強並可能導致冠病重症的德爾塔毒株(Delta,原稱B16172),若要保護孩童免受嚴重新冠病毒及其併發症影響,就得完成兩劑疫苗接種。
專家團透露,研究顯示,只接種一劑疫苗,對德爾塔毒株只能發揮33%保護作用。
至於究進行的薈萃分析(meta-analysis)顯示,1萬零251名染疫孩童中,22.9%須接受加護病房治療,3.6%後來病逝。
薈萃分析指的是採用統計學的方法來收集、整合和分析針對某個主題發表的多項研究,以得出更精確的結論。
專家團針對近日有新加坡醫生在社交媒體發表公開信,要求暫停為男學生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昨日發表聲明,作出上述回應。
專家團重申,德爾塔變種毒株的傳播力更強,感染新冠病毒和破壞性疾病的風險大於接種疫苗的風險。
專家團說,由5名新加坡醫生聯署發表的公開信聲稱,美國一名13歲男生在接種第二劑新冠病毒疫苗後因心臟衰竭逝世,但信中引述的新聞報道並沒有說明這名男生死於心臟衰竭,美國當局仍在調查死因。
另外,公開信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會議上的其他內容隻字不提。該會議在總結時提到,現有證據顯示病患接種後出現症狀一般都會恢復,而且情況良好。之後幾次會議得出的結論是,接種疫苗的好處大於風險,因此支持青少年接種。不過,公開信卻未提及這幾點。
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傳染病研究培訓與教育部主任賴建文副教授在面子書貼文駁斥,公開信中「具誤導性」的不實信息,並質疑這組醫生選擇性推廣特定信息的「真正動機」。
他說,信中沒有提及德爾塔變種毒株可能在孩童群體中暴發大規模疫情。針對染疫孩童的有效療法非常少,因此接種疫苗是保護孩童的主要途徑。
他舉例說,以色列原本不建議青少年接種疫苗,卻在德爾塔毒株導致校園疫情暴發後,開始為他們接種。
美國自疫情爆發以來,400萬名染疫孩童中,約380起死亡病例年齡介於12歲至17歲;孩童感染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導致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和其他長期殘疾。
美國通報的數據也顯示,年輕男性在接種信使核糖核酸(mRNA)冠病疫苗後出現心肌炎(myocarditis)的情況很罕見,為數不多的病例幾乎都已康復。
新加坡新冠病毒疫苗專家團在聲明中重申,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年輕男性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pericarditis)的機率非常小。
賴建文則透露,新加坡相關數據有限,迄今有4名30歲以下男性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出現心肌炎。
他引述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說明,與新冠病毒疫苗有關的心肌炎病例絕大多數的症狀輕微,並且很快康復。
「未接種疫苗的風險,遠超過任何罕見疫苗副作用的風險。即便只是輕微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問題或肺功能下降等長期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