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邈

從雞毛到環保塑料的製作過程十分簡便,將雞毛清洗消毒後,再磨成粉狀就可加入其他成分製成任何塑料產品。研究團隊說,雞毛塑料不僅更環保,也更耐用,有望替代目前的傳統塑料產品。(海峽時報)
新加坡家禽業者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將雞毛進行清洗消毒後再磨製成粉狀的角蛋白成分,加入聚酯纖維後製成各種塑料產品,比如裝雞肉的底盤和雞蛋托等。
一地雞毛原來也能充滿機遇,宰雞場每天丟棄近四噸的雞毛,只需通過簡單的磨製,就能再生製成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產品。新加坡家禽業者龍合(Leong Hup)與南洋理工大學(下稱「南大」)合作,探討如何把廢料再利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更加環保。
龍合在新加坡設有三個家禽處理廠,其中規模最大的宰殺廠一天可宰殺多達五萬隻雞,每天製造約四噸雞毛廢料。
龍合執行長劉裕華說,公司每年花費近百萬新元處理廢料,其中處理雞毛的費用更高達50萬新元。面對天價廢料的問題,公司今年3月因此決定與南大展開合作,首次就如何把廢料更有效地再利用進行科研。

龍合在新加坡規模最大的宰殺廠一天可宰殺多達五萬隻雞,每天製造約四噸雞毛廢料。(檔案照)
南大食品科技計劃的研究員將雞毛進行清洗消毒後再磨製成粉狀的角蛋白(keratins)成分,加入聚酯纖維(polyester)後製成各種塑料產品,比如裝雞肉的底盤和雞蛋托等。
比起普通的塑料,用雞毛製成的塑料不僅減少廢料,也沒有使用石油,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更加環保。研究員也發現,雞毛塑料的承壓力比普通塑料高出近兩倍,更加堅固耐用。
除了雞毛,南大和龍合也在探討其他廢料的再利用,比如雞血。每隻雞體內的血液大概為70到80毫升,家禽業者目前都是在經過處理後每天把上千升的雞血從污水道排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食品科技計劃項目組長埃莉諾蘇爾(Eleanor Soole)7月5日在實驗室處理雞毛。(海峽時報)
南大研究員就提取出雞血中營養素豐富的血清,來代替昂貴的胎牛血清(Foetal Bovine Serum)進行細胞研究,日後或還能用於培植人造肉,大大降低製造成本。
領導這項研究的南大食品科技計劃主任陳維寧教授說,雞毛和雞血等其他被視為廢料的資源,其實可以成為寶貴的原材料,在循環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類似行業和學術的合作除了推進環保,也能夠幫助加強新加坡食品價格和供應穩定。」
劉裕華預計,公司最早能在2023年在東南亞各地的工廠使用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