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製造的衛星周日(7月30日)從印度發射升空,順利進入軌道。此次發射的主要衛星是一顆名為DS-SAR的用於地球觀測的雷達成像衛星,重352公斤,由國防科學技術局和Sintech Engineering聯合建造。它配備了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製造的合成孔徑雷達,可以產生高解析度圖像。
一旦投入使用,該衛星將向新加坡政府部門和機構提供衛星圖像。新項目將利用衛星為商業客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多模態圖像和地理空間服務。該衛星可以晝夜、全天候連續運行,而在全旋轉模式下,可以拍攝解析度為1米的高精度圖像。周日發射的DS-SAR是國防科學技術局和新科學技術項目最近發射到太空的第三顆衛星。另外兩顆衛星分別於去年6月30日和今年4月22日發射。
據印度媒體報道,在升空後約20分鐘內,7顆衛星全部成功進入各自軌道。除了新加坡政府的衛星外,此次任務還包括私營公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衛星。該大學的小型遙感衛星Galassia-2由工程設計與創新中心(EDIC)的一個約20名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組成的團隊建造。研究人員於2017年提出,該衛星的多光譜相機可用於監測作物健康和森林火災熱點等環境變化。項目運營商將在未來幾天與衛星聯繫,以確保船上的儀器正常工作,並對衛星的子系統進行功能測試。這顆衛星預計將運行六個月到一年。
新加坡研發微型衛星升空

隸屬於經濟發展委員會的新加坡空間科學、技術和工業局和國防科技研究所表示,NeuSAR是一顆160公斤重、使用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高效微型衛星,已被發射到太空,並在八天後發回圖像。NeuSAR由國防科技研究院、當地空間研究合作夥伴和國際工業合作夥伴設計和開發,是新加坡第一顆商業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將有助於探索小型衛星星座的商業潛力。
NewSAR圖像數據的商業化將由新科學工程公司的地球觀測和地理空間分析業務ST Engineering Geo Insights牽頭。與光電衛星不同,SAR衛星通過發射電磁波「照亮」地球表面,因此可以晝夜拍攝圖像。光電衛星受光線限制,通常只能拍攝白天的圖像。除了晝夜拍攝圖像外,NeuSAR還可以在惡劣天氣下運行,如厚雲、大雨或煙霧。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顆全偏振的小型SAR衛星,其圖像可以區分人造物體、自然背景、地形和植被。新加坡航天技術和工業管理局執行主任譚兆明表示,「新一代空間站」的成功發射和運行是新加坡航天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展示了新加坡航空航天工業提供高性能解決方案以滿足民用和商業需求的能力,也反映了我們航天工業的日益成熟。
南大啟用首個沿海衛星導航系統數據收集站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啟動了其首個衛星導航系統數據收集站,以持續監測新加坡周圍陸地高度和海平面的變化。新加坡地球觀測站(EOS)在南大建立的第一個沿海全球導航系統數據收集站位於拉撒路島。該數據收集站於5月22日投入運行,平均每天收集80至90個數據點,供研究人員分析和更準確地監測和評估當地海平面。這將有助於加強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南大EOS高級研究員彭東菊博士解釋說,目前對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預測通常基於全球模型,反映東南亞局勢的信息有限。
該研究所已經在台灣有兩個收集站,在新加坡有第三個,在該地區、印度尼西亞和泰國還有更多的收集站。採集站採用先進的GNSS干涉反射儀技術,接收來自GNSS的直接信號,並採集海平面反射回來的信號,以提高海平面監測的準確性。這些收集點還將與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在全島部署的九個收集點一起,為研究人員提供有用的數據。該研究所和土地管理局於去年6月簽署了一項為期四年的協議,讓南大的研究人員利用全球導航系統的數據進行環境研究,以更準確地測量我國各地的陸地高度和海平面變化,從而管理和減輕氣候變化對新加坡的影響。
*部分段落或圖片轉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