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白藍膠袋價格向來親民。(網際網路)
作者 侯佩瑜
有些東西我們乍聽之下可能聯想不到,但只要看到就能立刻認出。
在香港很常見的紅白藍膠袋,就屬於這類物品。
它是一種大型平價旅行膠袋,由紅、白、藍三色相間的尼龍帆布製成,原創於1960年代的香港,時至今日仍被視為香港文化的代表之一。
紅白藍膠袋也稱走佬膠袋,用處幾乎無限。
除了是香港回鄉客的專用袋子,還是搬家必備好物,也有人用它到大陸進貨,裝回香港賣。更恐怖些的,就包括用它走私,甚至殺人後用來藏屍。
至少對於在1980年代末出生的紅螞蟻來說,這是紅白藍膠袋留給我的印象。
很多人以為紅白藍尼龍帆布是香港發明的,事實上紅白藍的發源地是日本,後來傳入台灣,再輾轉來到香港。不過,將紅白藍發揚光大的正是香港人。
從在工地用作擋碎片和塵土......
紅白藍最早是在60年代的香港出現,當時香港經濟起飛,要興建許多高樓大廈,建築公司基於環保法例,以紅白藍帆布遮蓋拆樓工程,防止碎片飛落和塵土飛揚,以致紅白藍的需求大增。
後來,小販攤位和戶外市場也用它遮雨。
到日用的膠袋......
紅白藍膠袋的原創者,是華藝帆布的老闆李華。

紅白藍膠袋的原創者李華1954年在深水埗開了華藝帆布。李華在10多年前已過世,如今他的兒女仍在原址繼續經營他的店鋪。(谷歌地圖截圖)
七十年代初, 李華為毛巾廠商製作布膠袋,但一般布料遇上雨水容易脫色,會沾染裡面的貨品。
後來有家台灣公司推銷新創的紅白藍防水帆布,李華靈機一動將之變成帆布膠袋,解決了廠商的問題。
不少路人經過他的店,看到他手工製作的紅白藍膠袋,都人手一個。後來,他的紅白藍膠袋的訂單多到做不完,李華除了可以靠它養活自己一家人,還能將訂單外包給其他家庭主婦。
因為紅白藍膠袋廉價、結實、防水,容量又大,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中國大陸經濟相對落後,不少香港人到中國大陸探親都不約而同以紅白藍膠袋裝禮物與日用品帶回內地,讓紅白藍膠袋一時間與探親畫上等號。
再到藝術品......
紅白藍膠袋2000年後,還走進藝術界。
1994年,香港藝術家、設計師、廣告人黃炳培為導演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設計海報時,運用了紅白藍元素而一舉打響名堂,自此紅白藍便經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現。
他從2000年起,還以紅白藍尼龍帆布膠袋作為元素,創作出一系列藝術作品,包括海報及立體裝置等。
黃炳培的「紅白藍」系列作品在大中華地區乃至國際備受關注,2005年代表香港以紅白藍創作「紅白藍︰飲杯茶.傾過飽」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黃炳培2013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
「(紅白藍)在大小車站、貨運碼頭出現,盛載我們的夢想與熱望。一般人認為是『土炮』的紅白藍,在我眼中卻象徵著寶貴的香港價值:存在、參與、耕耘、苦挨;是代表香港六七十年代每一分子的港人精神。但這些精神此刻卻越來越單薄,香港人現在最為人所知的是斤斤計較、精於算計,一切以『我』為先……作為一個出生於1960年的香港人,我看了相當痛心。」
黃炳培每年都推出以紅白藍為靈感的新作,來回應香港當下社會議題,並表達出香港正面積極的精神,因此獲得「紅白藍之父」的稱號。
他最新的作品是《香港前行》,和太平地氈合作設計,是一件寬三米、長六米的手工織物,呈現港人熟悉的紅白藍線條圖案。
該作品也曾在2022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亮相,其特別之處是光滑與褶皺並存,形象化地表達了香港的曲折歷程,同時借紅白藍的特質,象徵香港堅韌、適應力強和不屈信念的特質。

黃炳培的最新作品《香港前行》。(黃炳培)
紅白藍膠袋也沖向世界
2007年法國高檔品牌路易威登亦曾以紅白藍設計手挽膠袋,雖惹來抄襲的小風波,但無疑令「紅白藍」這香港的象徵圖案登上國際舞台。
法國奢侈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2016年也推出了一款以紅白藍設計的Cabas shopper手袋,羊皮版售價為2000美元,蛇皮版則高達1萬美元。

如果不說,你可看得出這就是巴黎世家的Cabas Shopper手袋?(取自臉書)
心理疾病患者療愈空間
2012年,香港非營利組織新生精神康復會與黃炳培合作,以經典的紅白藍物料設計出一系列產品,包括小型帆布膠袋。
該組織舉辦創意工作坊,讓康復者學習製作這些產品,製成後通過網站以及景點零售店出售。

(截圖)
這些創意工作坊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實地培訓和就業機會,讓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拾回自信和有成就感,有了重投社會的信心,最後能邁向自力更生。
66歲的黃佩雲(音譯)就是受益者之一。她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說: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害怕得不敢說話。如果沒有這個工作坊,我可能會一直靜靜地坐在家裡。」
62歲的Connie Ku也說,工作坊給她帶來了希望。以前的她很孤獨、很沮喪,常常以淚洗面,但在這裡她交到了朋友,現在的她很開心也很滿足。
近年購買這種大型的紅白藍膠袋的人越來越少,民間設計的一系列特色小型帆布膠袋,讓這懷舊產品更貼近年輕人的需要,將香港特色保留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