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海峽時報》7月30日文章,原題:我們愛的食物是過去的味道過去5年我住在北京,我非常想念新加坡的辛辣食物。那些燉菜、咖喱和醬汁里的香料能一下子喚醒我的味蕾,讓我想起家鄉。因此,當我今年3月從中國回到新加坡時,很想重新品嘗一下我想念的美食。
新加坡人所熟悉的東南亞飲食的特點是辣和香。我從小就喜歡土生華人美食,其融合了中國、馬來和印度的食材及烹飪技術,是多元新加坡的完美代表。我的一位朋友說,仁當牛肉讓她想起了菲律賓燉牛肉和西紅柿,她母親會在周日彌撒後做這道菜,餓肚子的全家人會配著熱米飯狼吞虎咽。
食物會讓人想起過去,與童年的回憶、與親人共度的時光和特殊場合聯繫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幾十年後,人們仍然渴望童年時代的「安慰食物」。研究人員稱這種現象為「食物懷舊」。他們說,其中一個原因是嗅球(大腦中負責嗅覺的區域)與記憶和情感相關的區域相關聯。
把我帶回到孩提時代的是粿汁,那是一道潮州菜。每逢周末,父親會帶我和妹妹去街角的小吃店吃一頓粿汁早餐。這些關於食物的記憶尤其強大,2015年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食物讓我們想起了社會關係,並使我們在被孤立時感到不那麼孤獨。當我在北京的時候,一位馬來西亞朋友有時會做麵粉糕(即揪面片湯),準備揪片要花很長時間。但他說,「我記得以前和媽媽站在沸騰的鍋前,幫她揪面片。」
食物也承載著我們的集體歷史。新加坡從19世紀沉睡的漁村變成繁華的貿易港口後,吸引了遠至中國和印度的移民。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將家鄉菜融入了當地的食材和烹飪技術。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這就是移民的家鄉味道。
已故美國廚師、作家安東尼·波登曾表示,食物代表我們的一切。他說,「這是民族主義情感、種族情感、個人歷史、省份、地區、部落、祖母的延伸。這與那些從一開始就存在的人是分不開的」。 (作者丹森·鄭,任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