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研究主要是針對中年人群展開的,年齡中位數為44歲。意味著對於老人跟兒童來說,情況可能不同。
教授假設,疫苗提供的免疫力保護如果跟感染新冠以後取得的自然免疫一樣,會隨著時間推移減弱。
那麼我們就只能通過每年打新冠疫苗來應對。
今年5月,當時的衛生部長顏金勇就有公開表示過:新加坡至少出現了26個再感染病例。

但是原因不明。不確定是因為免疫水平下降,還是因為新的變異病毒出現。
那會新加坡最大的就是陳篤生醫院感染群,主要的流行毒株後來確定是德爾塔。
只是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再公布更多細節。
事實上,不僅僅是新加坡,在中國香港、比利時、荷蘭、美國等也有出現過二次感染病例。
比如香港的,一個33歲的男子,首次感染的四個半月後,二次感染上新冠。
他首次感染在3月26日,有喉嚨痛、咳嗽、發燒等症狀,4月14日出院。
但是4個月後,他重新感染病毒,並且沒有什麼症狀。

他的情況也屬於個例。不過有醫生據此推測,二次感染可能只是淺層感染,不會出現嚴重病情。
醫生的根據是,首次感染以後的免疫保護其實還在,因為有這些保護,即便新冠病毒重新進入人體,但沒有深入,所以症狀不明顯。
而二次感染以後,該男子的身體似乎適應得更好。雖然在鼻腔內檢測到高濃度病毒,但入院5天就出現了抗體。
只是,男子的情況也只能稱作個例。
最終二次感染的人會如何,最根本的決定性條件可能還是一個人的免疫力系統強弱。
新加坡現在的日增病例,徘徊在3000多例上下。

前兩幾天,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表示:
這一波疫情的巔峰大概會在新加坡15%的人口被感染的時候達到。
峰值多少現在誰也不知道,但堅守在本地的小夥伴也已經有了遲早會中的覺悟。
就是不知道遲早會中幾次,二次感染會不會普遍出現。到時吃藥就行,還是必須連續打疫苗。
這些都是現在難以得出結論的。
新加坡本地疫情狀況
目前,本地的新冠傳播率為1.18,相比8月底剛爆發那會已經算是減緩很多。

來源:MOH
不過問題就在於,這個新冠傳播率是根據每日公布的新冠病例跟前一周相比得出的。
也就是說,那些社區隱形感染者仍然沒有被統計在內。
醫療衛生系統還撐得住?
大規模感染,還要有多少人因併發症去世?
感染後輕症=真的沒事?
一次感染沒事,兩次呢?

新冠病毒的出現,讓人有一種動物世界的既視感。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身體強壯,免疫力優秀的人,打完疫苗感染病毒沒什麼痛感不適,0隔閡適應病毒共存,可以去旅遊,可以派對活動。
但是體弱多病,免疫力差的人,特別還沒打過疫苗的人,在病毒共存下被邊緣化,不能進商場、參加活動、出國旅遊。
想要跟接種者一個待遇也行,事先花錢做檢測。多花錢是一方面,感染後的病情又是另一方面。
椰友們,你們覺得感染新冠可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