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美食故事: 亞笑潮州滷鴨有傳人 父子共掌勺炒粿條

2021年03月29日   •   2萬次閱讀

亞笑潮州滷鴨傳人

盼家族生意走出攤位

一味相傳 小販傳承系列12

亞笑潮州滷鴨攤主白添丁與次子白瑞海。

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但小販文化要在國人生活中源遠流長,小販的接班問題越是迫切。《現在·食樂園》每周六推出小販傳承系列,介紹本地傳承二三代的小販攤位,聽攤主分享如何將傳統滋味代代相傳,道出美食中蘊含的人情味。

經營亞笑潮州滷鴨攤位32年的白添丁十分幸運,自己的三個孩子都對滷鴨有興趣,願意繼承家業。第二代傳人白瑞海不僅勤學苦練滷鴨功夫10年,而且要為家族生意開拓一條「走出攤位」的經營方式。 上午9時許來到位於黃金熟食中心的亞笑潮州滷鴨採訪,攤主白添丁與太太、次子白瑞海已在攤位前忙碌,陸續有不少食客來打包滷鴨。 白添丁(70歲)每天清晨5時多就到攤位清洗鴨只和準備滷鴨。攤位每天固定會鹵上20多隻滷鴨,滷鴨過程耗時兩小時,選用的菜鴨來自馬來西亞。 他坦言,自己已賣了32年滷鴨,多年來堅守潮州傳統美味,以南姜、蒜頭、八角、桂皮及川椒等材料調味滷汁,再把肥美的鴨只放入,將鴨肉鹵到入味。 至於滷鴨手藝與配方,則是40年前白添丁在潮州菜館工作時向酒樓師傅學來的。他說:「我用了滷鵝的方法來做滷鴨,調整了配方和做法,創製出自己的滷鴨味道。」

從潮州街再到本地多個熟食中心及咖啡店,亞笑潮州滷鴨搬遷了好幾次。目前的兩個攤位,一個在黃金熟食中心,另一個則位於明地迷亞巴剎與熟食中心內,由白添丁的大兒子和三兒子管理經營。

亞笑潮州滷鴨肉質細嫩,口感緊實有嚼勁。

滷汁質感輕盈

滷鴨的精華就是滷汁。白添丁說,他的潮州滷鴨和市面上的滷鴨最大的不同在於,別人的滷汁是打粉製作,口感粘稠,亞笑潮州滷鴨的滷汁質感輕盈,咸香十足。每一家滷鴨店的滷汁配方都各有特色,白添丁指福建式的滷汁較甜,潮州式的滷汁則趨向鹹味。

他也說,烹煮潮州滷鴨最考功夫的是火候,要知道滷鴨是否已煮熟,靠的是經驗,看胸肉部分便知。

亞笑潮州滷鴨除了曾獲得美食家蔡瀾點評贊好,每年過年過節,許多老顧客,甚至明星藝人也都會打電話來訂滷鴨。除了潮州滷鴨、滷豆乾、滷蛋等,也有

不少人喜歡將滷鴨肉,搭配粿汁一起享用,吃時蘸上白添丁自製潮州蒜頭辣椒,很是開胃。

白添丁說,做滷鴨既多工又辛苦。好在他的三個孩子都對滷鴨有興趣,願意繼承家業。「我老了,差不多要退休啦!以後生意就交給他們去做和發展。」

說到1988年沿用至今的「亞笑潮州滷鴨」招牌,白添丁笑得開心,他說:「我以前很愛和老人家說笑話,講故事逗他們笑,他們都叫我『亞笑』。」

與父母合作默契

亞笑潮州滷鴨第二代傳人白瑞海(33歲)服完兵役,20歲就到攤位幫忙,當了十多年小販。白瑞海六七年前正式接手父親的生意,全職在攤位幫忙。

「一次媽媽手痛,我就到攤位幫忙。我覺得學習滷鴨,好過我在外頭打工,當時便放棄了餐食供應公司的工作,和父親學做滷鴨。」

說到學做滷鴨最辛苦之處,他斬釘截鐵地說:「斬鴨!斬鴨講求功夫,要快又要准。煮滷鴨時火候的控制也很重要。」他坦言,一開始學煮滷鴨還得用計時器,做久了自然會拿捏時間。他也說,黃金熟食中心這帶的老人家多,會儘量將滷鴨肉煮得軟嫩一些。

與父母一同工作的他說,繁忙時段脾氣自然會暴躁一些,大家有時會互喊,但私下感情不錯,大家各有所長,分工合作。「我媽注重整齊,切滷味時都會切得美美的;爸爸著重味道,我則很愛乾淨和整齊,會確保出品整整齊齊。」

與其開設多家分店,白瑞海更希望能為家族生意開拓出一條「走出攤位」的經營方式。他透露,最近在策劃為品牌設計標識,計劃將食客們喜愛的潮州蒜米辣椒和滷汁製成瓶裝醬料,外銷或批發到其他國家。

他認為,開設分店擴充營業,人力和如何維持食物水平是一大挑戰。「爸爸的想法是,何必做得這麼大,若味道參差不齊,把自己的名聲做壞損失更大。」

聊著聊著,攤位前已出現長長人龍,那用心調配的濃郁滷汁和潮州滷鴨的香氣,已經在召喚食客味蕾。

父傳子手藝

炒粿條如打太極

2021年1月30日 3:30 AM

文/葉曉虹 攝影/龍國雄

聯合早報

小販傳承系列6 一味相傳

豬油渣是歐南園炒粿條面的美味關鍵。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但小販文化要在國人生活中源遠流長,小販的接班問題越是迫切。《現在·食樂園》每周六推出小販傳承系列,介紹本地傳承二三代的小販攤位,聽攤主分享如何將傳統滋味代代相傳,道出美食中蘊含的人情味。

黃俊銘去年結束麵包師的工作,到父親黃振財經營的歐南園炒粿條麵攤,學習炒麵的技巧。轉行當小販雖然辛苦,卻拉近父子間的關係。

到攤位前點一盤炒粿條,只聽到鑊鏟和大鑊互相碰撞的聲音,香噴噴的油煙從鑊中冒起,沒幾下一盤熱騰騰的炒粿條上桌。炒粿條鑊氣四溢,濕度適中,雞蛋分布均勻,除了有鮮蚶,還加了爽脆可口的豬油渣。

歐南園炒粿條面第二代攤主黃振財(68歲)的父親黃葆權,自1953年就在路邊售賣炒粿條,養大四個子女。

「那年我剛出生,父親做了四五個月街邊小販後,就在朋友介紹下搬到金華戲院附近的咖啡店賣炒粿條。後來丹戎巴葛咖啡店翻新,父親將攤位遷至歐南園第21座組屋咖啡店。」2000年,攤位再搬遷到芳林巴剎與熟食中心內,從此掛上「歐南園炒粿條面」的招牌。

黃振財念小學時就跟在父親身邊幫忙,他當過電工,賣過叻沙,2000年父親退休,他開始接替父親掌勺。

炒粿條時,火候的掌控最重要,採用中火剛剛好。他強調,炒粿條要夠味,口味重一些,鹹度要夠,豬油是一盤炒粿條的美味關鍵。

黃振財經驗老到,一次可在大鑊中炒足20盤分量的粿條面底,把面底炒好後,再根據食客要求,無論是加辣、不辣,不放豆芽……他都以鑊香味美為軸心,炒出一盤盤噴香的炒粿條。父親早年使用火炭炒粿條,搬到歐南園後才改用煤氣。

炒粿條原是廣東潮汕小吃,當地的炒粿條只加雞蛋,炒白不炒黑,也不加辣椒。黃振財加入其他配料:雞蛋、豆芽、豬油渣、血蚶及魚餅。不吃甜醬的話,可以點盤炒白粿條,即搭配辣醬和雞蛋一起炒,同樣美味。

黃振財每天凌晨2時起床,3時多抵達攤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炸18公斤的豬油。

兒子不當麵包師與父親共掌勺

以往到攤位買炒粿條,只看見黃振財忙著炒粿條的背影,還有負責接單、收錢的太太和小姨子。這次到訪,攤位前多了兩個大男生的身影,他們是黃振財的兒子。

小兒子黃俊銘(35歲)為傳承生意,去年1、2月起到攤位幫忙。大兒子原本在中國發展,因疫情暫時留在本地,就到攤位幫忙,疫情拉近一家四口的感情。

歐南園炒粿條面第二代攤主黃振財一家四口。

黃俊銘原本當麵包師,去年2月離職後到攤位幫忙。他說,炒粿條與烘焙最大不同,是炒粿條沒有標準食譜,鑊的熱度,下料的分量與時間掌握靠的是經驗累積,這也是他正在學習的。

他曾到新加坡酒店協會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Shatec)修讀糕點和烘焙課程,畢業後當了八年麵包師。「工作合約到期,又看到父親有點年紀了,想趁他還有精力時跟他學炒粿條。這個生意從爺爺傳到爸爸,沒人接手真的很可惜。」

掌握炒粿條的技巧,靠的是邊看邊學,自己炒後試吃。經過幾個月訓練,黃振財已讓兒子為顧客炒粿條。他露出滿意的笑容說,兒子現在已經上手,只是還沒有一次過炒20盤粿條面底的手力。「炒粿條就像打太極一樣,無須使勁,跟著步驟就好。」

黃俊銘去年到攤位幫忙,正式接手家族生意。

當小販快一年了,黃俊銘苦笑說,做小販不簡單。「有時會有點累,下午5點多回到家,晚上7、8點就要睡覺,每天只有兩小時個人時間。」

遇到「不要小弟炒,要老闆炒」的顧客,黃俊銘看作成長必經之路。「當年爸爸接手爺爺生意時,也碰過同樣情況。我需要的是時間和經驗,炒久了就熟能生巧。」

如今父子並肩作戰,家庭凝聚力也提高了。「我天天面對爸爸,更能理解他。雖然以前就知道父母做小販很辛苦,真正來做就有不同感受。」他的首要目標,是把父親的手藝傳承下來。

歐南園炒粿條面每天都有許多老顧客來捧場。疫情暴發前,還有印度尼西亞峇淡島的顧客特地坐船來買炒粿條。正如黃振財所說,做小販,做越久就越有人(顧客),不要輕易放棄,大家吃了好吃,有了口碑,生意自然就會上門。

地址:531A Upper Cross St #02-17 S051531

往期精彩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原文閱讀

555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72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