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歷時 12 年的大規模國際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帶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經濟實惠的阿司匹林在降低特定類型結直腸癌復發率方面展現出顯著成效,為全球癌症治療領域注入新的希望。

這一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試驗由新加坡臨床學家主導,吸引了來自新加坡、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和韓國等 11 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 1500 名病患參與。
研究結果已於今年 1 月發表在國際著名醫學論文雜誌《柳葉刀胃腸病學與肝病學》在線版,並被選為 3 月印刷版的封面文章,引發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結直腸癌作為新加坡第二大癌症,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對於患上第二期高危或更嚴重結直腸癌的患者而言,首三年的復發風險平均高達五成,一旦多處復發,存活率通常不超過三年。長期以來,結直腸癌病患在切除患癌部位後,一直缺乏理想的降低復發風險的治療方法。
隨著抗癌藥物價格不斷攀升,尋找經濟實惠的治療方案成為醫學界的當務之急,阿司匹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了研究視野。
試驗結果顯示,對於特定類型的結直腸癌患者,阿司匹林展現出驚人的效果,能使復發風險降低至 50% 以下。
即便對於一般結直腸癌患者,部分病患服用阿司匹林後,復發率也有小幅度降低。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不會引發胃潰瘍等副作用,病患對其耐受性良好。

負責該試驗的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副總裁(策略協作)杜漢忠教授表示,阿司匹林此前已被證實能減少健康者體內的結腸息肉,降低轉化為結直腸癌的風險,美國的臨床試驗也表明其能降低林奇綜合徵患者的結腸癌發病率。
然而,關於阿司匹林降低結直腸癌患者復發風險的研究相對較少。 巧合的是,今年 1 月北歐一項針對 PIK3CA 突變型結直腸癌患者的三期臨床研究發布了積極成果,這類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三年後,復發率顯著降低至少 50%。
在西方結直腸癌病患中,平均有一兩成屬於 PIK3CA 突變型,而亞洲人的占比更高。杜漢忠教授透露,研究團隊已針對帶有 PIK3CA 突變等特定生物標記的結直腸癌病患展開靶向分析,以確定北歐的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亞洲人。
目前,本地一些醫院已具備檢測病患是否屬於 PIK3CA 突變的能力。
另一主要研究成員謝惠光醫生指出,確定阿司匹林在治療既定癌症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因其經濟實惠,未來極有可能成為最具成本效益的癌症治療方法。
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為結直腸癌治療開闢了新的路徑,有望讓更多患者受益於這一簡單而有效的藥物,為全球抗癌事業帶來新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