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將於9月28日起放寬對一般工作場所的限制措施,「居家辦公還是回到辦公室」引起全民討論

2020年09月28日   •   4萬次閱讀

鑒於社區病例維持在低水平,新加坡將於9月28日起放寬對一般工作場所的限制措施,允許更多人回公司上班,不過也強調,在家辦公仍然是默認的工作模式,想讓員工回工作場所的僱主也得安排員工分組、分時段上班,以避免在尖峰時段通勤。

新常態下的上班方式,將如何演變?

是繼續在家工作,還是回到辦公室上班?

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一家工作場所室內設計集體日前進行的一項名為「新冠疫情後的辦公室」的調查向500名來自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以及印度的員工和商界領袖發出問卷,了解他們對未來商貿活動、工作流程、企業文化,以及工作空間設計的看法。

結果顯示,有85%的新加坡人認為他們在家工作時能集中精神完成任務,但也有97%受調查者發現,想要保持與同事的聯繫,辦公室還是至關重要的。

接受調查者也表示,他們未來應該不會把全部時間都回辦公室上班,而是想維持靈活工作的安排。換句話說,在留在家中工作和回辦公室上班之間,他們希望能有所選擇。

世界變了辦公室不能一成不變

新冠疫情讓許多人的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改變,工作方式自然不例外,如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員工有效率地回公司上班,是辦公室負責人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僱主及員工希望顯著而且長期地改變工作模式,會從根本上轉換實體工作空間的使用方式,「而且人們的工作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辦公室空間怎麼可能一成不變」?

她提出,人們設計未來辦公室的時候,可能需要兩種類型的工作空間,一種能夠讓人不受干擾地完成企劃書或者參加視訊會議,另一種則融合了社交空間,能夠促進團隊的合作。

一家安防科技董事經理指出,在辦公室內提供讓員工交流構想的會議空間未來更加重要,但因為那是人們聚集的地方,因此消毒措施也得到位。

「現在通行的做法是讓清潔工在會議結束之後就進去消毒,但這樣難免會有遺漏。我的構想是未來只要有人用過會議室,視頻識別軟體只要發現裡面沒有人,就可以自動把門鎖上,用紫外線消毒。這樣的做法應該萬無一失。」

人們原本視為理所當然的辦公室共用空間,比如茶水間在疫情後都須落實新的衛生標準,也必須考慮安裝保安裝置如面部識別系統以及自動門等。

「 「這些都是現成的科技,能幫忙降低辦公室高頻率接觸的風險,因此應該是為長遠打算做出的投資。」

是在辦公室工作,在家工作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專家表示,混合工作具有潛力和陷阱

在家工作

一家人力資源科技公司從7月的2600多名受訪者收集的數據中發現,新加坡有72%的工人渴望至少在50%的時間內繼續在家工作。

電信公司高管39歲的克里斯表示,他自3月以來一直在家工作,並希望這種情況能繼續下去。

他說:「到目前為止,我對公司的安排感到滿意,」他補充說,這感覺更安全,他可以多睡些時間,而且生產率更高。

26歲的孔文靜女士在補習中心工作。她說,她擔心工作場所的限制會令辦公室的工作不舒服,例如強制戴口罩和定期測溫。

儘管她覺得自己更有效,所以更喜歡親自授課,但她希望有足夠的靈活性在家完成其他工作。

能夠在幾秒鐘內從床上到電腦,而不是每天上下班,這是在家辦公的另一個常被提及的優勢。

「我想我和我的同事已經習慣了在家工作!」孔女士說,她已經將整個桌面設備從辦公室搬到了臥室。

辦公室工作

但是,有些人歡迎星期三晚上宣布員工可以根據條件返回工作場所。

第一個條件是員工必須繼續在家工作至少其一半的工作時間。

第二個條件是在任何時間點上此類員工的工作場所不得超過一半。

30多歲的劉女士說,回到辦公室將是「完美的」,因為面對面的會議更短,更有效,她在辦公室的工作效率更高。

「 「特別是如果有新項目,當您需要每個人提出想法時,最好親自見面。」

混合工作

本周公告的另一個含義是,越來越多的人最終可能會跨辦公室工作。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在宣布最新措施時說,新的工作安排不必是「二進位的」,也可以是兩者的結合。

他還建議僱主應允許工人在尖峰時間以外旅行,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公共運輸工具上的擁擠,例如,讓他們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或下午1點至下午5點在辦公室工作,然後在一天的其餘時間工作在家。

無論採用哪種實際安排,專家都同意,如果遠程或混合工作安排成為規範,則需要重新考慮我們的工作方式。

EngageRocket執行長Leong Chee Tung表示,各組織已經在重新考慮其投資以增強家庭辦公室和改善對資源的訪問,以解決在家工作的主要挑戰之一是缺乏工具和資源。

他說:「我們可能會看到辦公空間逐漸變得更適合用途:協作工作,集中注意力或社交互動,而不是統一的開放式概念或帶有花哨的餐具室的隔間模型。」

團隊默契與信任無法通過線上培養

一家保安供應商則說,他屬下的員工剛開始在家辦公的前兩個星期非常開心,因為這個安排給予很多靈活性,但他們隨後就開始要求回辦公室上班。

「 他說:「我們幾年前就將多數工作放到雲端,技術上來說員工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但長期不接觸工作夥伴對維持員工的團隊精神不利,這樣的安排是不太健康的。」

團隊的默契以及相互信任等,都需要在現實中接觸才能培養,「這無法用線上的會議與交流取代」。

經過一段時間在家工作,員工當中有不少意識到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在家工作是可行的,但從長遠考慮,人們的互信會逐步流失,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創新,以及激發創造力的能力會受影響。

「 她說:「這些有利因素無法在視訊會議中複製,它們是在會前會後的交流中迸發出來的。」

遠程工作崛起,新加坡公民須提升技能免遭淘汰

在家辦公成為新常態,亞太地區職業網站上「遠程工作」標籤的搜索量增加了六成,說明這類型的工作方式得到人們的認可。

職業網站Linkedin發現,今年3月至5月間,允許雇員遠程上班的新加坡招聘廣告增加了1.5倍,而申請這類型職位的新加坡人的增幅則是3.5倍。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上個月曾經指出,新冠讓企業和員工意識到遠程辦公的可能性,促使工作性質產生變化,許多白領工作能在線上完成,這為國人帶來更多全球工作機會的同時,也意味著外國人即便留在自己的國家也能申請新加坡的工作。

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總裁認為,遠程工作的「崛起」對新加坡求職者的影響,在於人們要確保自身技能足以勝任其他工作,並且要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讓自己增值,否則很快就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