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發了新加坡的街景,評論區有幾位網友質疑我是拿中國的小縣城圖片假冒新加坡,事實上這些圖片的的確確是在新加坡實地拍攝。

新加坡和杜拜等國際化大都市一樣,在發展時尚、潮流、繁華的新城市中心的同時保留了一些老式的街區,在這些街區,你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的過去,同時也能感受到濃郁的生活風情。這種做法很值得稱讚,因為老街區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所在,如果把老建築全部拆掉,改而全部興建成現代化的樓房,這座城市將失掉靈魂,變成和其他地方差不多的一個軀殼。

新加坡是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多元文化在這裡相融相生,和諧共處。
從新加坡的地鐵站出來,穿過創意獨特的摩天大樓,總是能發現一些低矮建築群街區,每一條街區都有自己的主題。

為了共同發展,避免受到欺負,早期的移民喜歡抱團取暖,新加坡也衍生出很多族群聚居區和商業區,這些街區的建築風格因應不同族群聚居人群或消費區的特性各有不同,比如小印度的建築為印度特色,建築外觀色彩豐富,在區內有印度教廟宇;牛水車是華人商業街區,可以看到很多紅燈籠、華人、中國貨,以及價格低廉的中國美食;甘榜格南則是穆斯林區,有精緻的清真寺和獨具特色的馬來美食、穆斯林工藝品著稱。

由於新加坡的華人人口占比超過七成,無論在那一個族群文化區都能看到做生意的華人,中文招牌也比比皆是,只是華人文化圈相對來說中文招牌更多、更細緻一點而已。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裡面,引起懷疑和猜測的是芽籠的街景,這裡是新加坡有名的燈區,也是美食區,擁有很多新加坡、潮汕、四川、福建、東北和馬來等地的特色美食。這個街區不是特定移民族群的聚居區,到這裡流連的人來自世界各地。

像芽籠這類樓房低矮的街區,在新加坡有很多,如果僅僅看建築特色和街區的中文招牌,的確很容易誤認為是中國的小縣城。

很多人認為一座城市是否發達,主要取決於有多少新潮的高樓大廈,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很多發達的西方國家,房子的高度比很多中國城市低得多。
像新加坡這樣的發達城市,中心金融區適合發展經濟,而族群生活圈區則適合感受生活,這也是這座高速發展的城市所保留下來的能讓人感到美好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