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報道新加坡總理李顯龍6月4日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以《瀕危的亞洲世紀》為題撰文。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獲得許可翻譯並於6月5日轉載此文。文章稱,中美間的緊張關係給全世界造成影響,而亞太國家不希望在中美間選邊站。文章摘編如下:

幾十年來,亞洲取得了非凡的經濟成就,如今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區域。亞洲之所以繁榮,是因為自二戰結束以來一直維持著的「美國治下的和平」提供了有利的戰略環境。
然而目前,美中兩國的緊張關係引發了有關亞洲未來和新興國際秩序形態的深刻問題。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尤其感到擔憂,因為它們處於各個大國利益的交匯點上,必須避免被夾在中間或被迫作出令人不快的選擇。
亞洲的現狀必須改變。但新的格局會帶來更多的成功,還是危險的不穩定局面?這取決於美國和中國分別和共同作出的選擇。這兩個大國必須發展出一種共處模式,在一些領域保持競爭關係的同時,不讓兩國之間的矛盾危害所有領域的合作。
亞洲國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作出選擇。如果任何一方試圖迫使亞洲各國作出選擇,美中將走上一段持續數十年的對峙之路,使長久以來預期會出現的亞洲世紀岌岌可危。
長期以來,許多亞洲國家一直把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視為主要經濟夥伴,但它們現在也越來越抓緊中國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中國的貿易和旅遊業逐年增長,供應鏈也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幾十年內,中國從在經濟上對亞洲其他地區無足輕重的國家,變成本區域最大的經濟體和主要的經濟夥伴。中國在區域事務中的影響力也相應增強。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中國的經濟、技術能力和政治影響力成倍增長,它對世界的看法也有所改變。
中國視自己為一個大陸大國,也渴望成為一個海洋大國。中國越來越希望保護和推進其海外利益,並確保其在國際事務中應有的地位,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與此同時,在許多方面仍然是超級大國的美國,正在重新評估其宏觀戰略。在華盛頓對其在全球體系中的責任提出根本性反思之際,它與北京的關係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美國和中國各自面臨重大抉擇。美國必須決定,是將中國的崛起視為一種生存威脅,並試圖以一切可能的手段遏制中國,或是承認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國。如果選擇後者,美國就必須擬訂與中國打交道的方法,儘可能促進合作和良性競爭,而不讓競爭傷害整體關係。理想情況是,這一競爭將在商定的多邊框架內進行,並採用類似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所遵循的規則和準則。
反之,如果美國選擇試圖遏制中國的崛起,就有可能引發反彈,使兩國走上長達數十年的對峙之路。
同時,一個更大、更強大的中國,不僅應該尊重全球規則和規範,也應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維護和更新中國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國際秩序。如果現有規則和規範不再適用,中國應與美國和其他國家合作,制定出所有國家都能接受的訂正安排。
美國很難或者幾乎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供應國,就像美國自己沒有中國市場是不可想像的一樣。但中國也無法取代美國在亞洲的經濟地位。全球金融體系主要依賴於美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近期內不太可能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中國的大公司已開始在海外投資,但它還需要很多年才能擁有與美國同樣規模和水平的跨國公司。這些跨國公司將全球生產鏈結合在一起,把亞洲與全球經濟聯繫起來,並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
基於這些原因,亞太國家不希望被迫在美中之間作出選擇。它們希望與雙方培養良好關係。它們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代價。
美中兩國作出的戰略選擇,將塑造新興全球秩序的格局。大國競爭在所難免,但它們的合作能力才是對治國之道的真正考驗。它將決定人類在氣候變化、核擴散和傳染病傳播等全球問題上能否取得進展。
新冠疫情清楚地提醒我們,各國攜手合作是多麼重要。即使美中關係大好,對疫情採取集體應對措施,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幸的是,疫情正在加劇美中之間的對抗,使不信任感加深。
如果疫情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的一個主要議題(現在看來似乎在所難免),情況肯定會惡化。我們只能希望,事態的嚴重性能使人們集中心思,理智地對待問題。
亞洲國家的成功,以及亞洲世紀的實現,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中兩國能否戰勝分歧,建立互信,為維護穩定與和平的國際秩序作出建設性的努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根本問題。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