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年,萊福士重返新加坡,雖然這裡的變化讓他十分的高興,但他對法夸爾的一些做法也非常不滿,比如允許賭博和鴉片貿易合法化,讓歐洲商人擴張到中央區城等。萊福士決定親手處理新加坡的一些問題,並安置親友和手下,架空法夸爾的權利,迫使對方辭職。公平來講,萊福士對法夸爾確實有些過分,他一味苛責對方,完全忽略了當初新加坡面臨的困境。
萊福士先是對城鎮進行了改造,花重金剷平了一座小山,將西南沿岸的沼澤地填平,並疏通河道,再次為各族群規劃了不同的住區。在市中心區域,房子都要按照規定建造整齊的街區,商業建築都必須採用同樣的磚石結構。而在商業區域,歐洲人和亞洲人的商鋪、貨倉相鄰,有利於貿易發展,這也奠定了新加坡多遠族社會的基礎。至此,新加坡結束了這一時期的雜亂建築時代,居民大規模搬遷。不得不說,萊福士的這一城鎮規劃理念,深深影響了新加坡之後的花園城市建設。

他又下令關閉賭場,廢除奴隸制度,對酗酒和吸食鴉片課以重稅,力求戒掉這裡的一切惡習。在司法上,萊福士以英國法律作為新加坡的普通法,並提倡歐洲平民參與到行政和立法食物中來。在教育上,他集資興建了一桌新加坡書院,以培養公務員和教師。在貿易上,他決定永久實行自由貿易,不向來往商船徵稅。在他離開這裡之前,他還又與天猛公簽訂了一項新的重要協議:買斷在劃歸他們的領地之外的司法權威和其他權力。以此防止天猛公等地方權貴幹涉新加坡的發展。
雖然萊福士在這塊土地上最後只待了8個月,但他的措施基本決定了這塊殖民地未來的發展特點。他的繼任者約翰·克勞福德雖沒能貫徹他那些太過理想的政策方針,但完全秉承了自由貿易的中心思想,並遵循萊福士定下的城市規劃。克勞福德不但免除關稅,連停泊費等費用也都免了,使新加坡成為了一個連港務費都不收的自由港。1824年,英國與荷蘭曠日持久的談判終於結束,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歸英國。新加坡的地位得到了承認,克勞福德也與天猛公簽訂了新的條約,獲得了該島的完全主權和所有權。新加坡一躍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首要港口,其財政收入甚至超過了馬六甲和檳榔嶼的總和。

1826,新加坡與馬六甲、檳榔嶼合併為海峽殖民地,由檳榔嶼總督統一管轄,這次合併結束了新加坡獨立「創業」的歲月。不就,新加坡有了第一套正式的司法體系—英國皇家司法工作。但這些對新加坡而言,在最初的幾年裡並沒產生什麼影響。但這些對新加坡而言,在最初的幾年裡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但駐紮官如走馬燈似的更換,也未在這個島上留下多少政績。反而因為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複雜的司法體系,導致財政越來越入不敷出,於是在1930年,海峽殖民地這一體系被撤銷,新加坡成為孟加拉管轄區的一個下屬轄區,司法部門也一度被關閉。

1833年,東印度公司失去了對華貿易的壟斷權,新加坡的財政狀況也雪上加霜,政府為了節省開支,削減了公務人員的薪水,直到1867年這種情況也沒有得到多少改善。雖然公務員人員苦苦掙扎在貧困線上,但這裡的商貿活動在1830年之後仍舊繁榮起來。當地人口迅猛增長,在1836年已增長到3萬多,其中華人成了最大的社群。華商控制了新加坡與馬來半島東部嚴寒各個港口的貿易,新加坡的商業體系也主要以來歐洲資本和華人企業的結合。在這一時期,多家銀行和媒體設立,商業機構和設施也建立起來,為新加坡成為國際現代化港口奠定了基礎。當然,這裡仍存在著諸多問題,除財政困難之外,新加坡扔得不到東印度公司的重視,幣制混亂,海盜肆虐,工農業發展緩慢。

19世紀40年代中期之後,蒸汽船進入這片海港,新加坡作為貿易港口的地位更加穩固了,很多商人開始責怪東印度公司不重視港口的建設,他們希望新加坡能脫離東印度公司,接受英國殖民事務部管轄。但因為倫敦當局考慮到軍費的開支和一位開明總督的到來,此事被擱置了10年。此後在總督加文納的管理下,新加坡地主經濟衰落的風暴,並成功地址了加爾各答當局的各種徵稅要求,另外公共工程得以修建,行政、警務、司法等領域也都得到改革和改善,新加坡開始有了城市的面貌。(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