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海峽時報》11月3日文章,原題:巴士如何讓新加坡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王冠明1971年開始工作,擔任新加坡152路巴士售票員。一位每天坐車到加東上班的常客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開始與這位女乘客攀談。王冠明回憶說,「有一天我問她什麼時候下班,是否可以送她回家。那天下班後,我去了她的工作場所。我們後來會在加東一起看電影。」他們於1976年結婚,婚後有2個兒子和5個孫子。如今,王先生仍然是這家巴士公司的忠實員工。
新加坡巴士公司成立於1973年,今年迎來成立50周年。1975年,巴士售票員的工作被淘汰,王冠明重新接受培訓,成為了一名巴士車長。巴士車長在凌晨4點半左右到達汽車站檢查車輛,並將其開到換乘站開始第一班車。王先生說,「我73歲了,我希望能開多久就開多久,但政府規定我們的工作上限是75歲。」對王先生來說,巴士是愛情綻放的地方,也是他長達50年職業生涯的場所。
很少有組織能像新加坡巴士公司那樣貼近新加坡人的內心和成長曆程。從小到大,康顏顏經常看到父親開著334路巴士行駛在他們家居住的裕廊附近。她的父親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會幫助車上的老人。她說,「我覺得爸爸開這麼大的車太了不起了。」2012年,35歲的康顏顏以車長的身份加入巴士公司,「我意識到這不僅是開巴士那麼簡單。你有很多責任,因為必須照顧乘客。我也覺得把乘客送到目的地很有成就感。」 康顏顏對自己的新角色很滿意,還說服了當時從事物流工作的丈夫轉行加入她的行列。
1999年,新加坡巴士公司將司機的名字改為車長,這一變化也反映了巴士司機在照顧乘客方面發揮的更大作用。超過一半的巴士車長是外國人,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和中國。其中一位來自中國的車長是46歲的焦俊利,他曾在山東當過長途卡車司機。有一天,當他開著240路巴士進站時,他注意到一位老婦人躺在車站地上,一名老人正在對她進行心肺復甦術,焦先生衝過去幫忙。他在休息時間告訴我,「我覺得幫助別人很自然。在巴士上,乘客可能迷路會詢問方向,或者要求在到站時得到提醒。我不時留意他們。我非常喜歡這份工作。」
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有乘坐巴士的美好回憶和經歷。對許多人來說,第一次獨自乘坐巴士是「長大」的標誌,巴士也見證了他們的成長經歷。一些新加坡人是忠實的巴士愛好者,喜好收集巴士紀念品,或者在家裡建造迷你巴士站。對於這些車長來說,巴士是關於個人認同和家庭與社會的故事。它不僅僅是帶人抵達目的地,還帶來愛與尊重。
(作者蔡美芬,任重譯)▲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