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展銀行最近可謂是眾矢之的。
一連串的大規模服務中斷,尤其是在10月14日周末的那次,刷卡刷不過、提款提不出、電子支付全無反應,更讓民眾怒火升至極點。
前天(6日),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陳聖輝在國會提供了進一步的詳盡數據。
10月14日下午至隔日早晨的大規模故障,共有約250萬筆支付及自動提款機的交易無法完成,另外還有81萬次使用該兩家銀行數碼銀行平台的嘗試未果。
巧合的是,星展集團也在今天公布了截至9月底的第三季業績。
財報顯示,星展集團第三季凈利較同期上升16%至25億9300萬新元,高於彭博社調查分析師所作出的25億4000萬新元預測。
董事會因此宣布,第三季每股派息48分。
毫無意外,星展集團賺得盆滿缽滿的新聞底下,網民火力全開「大酸特酸」。
像是這名網民就調侃,
「難道星展銀行的數碼平台越常出差錯,股利就能派得越高?」

網民如此憤怒無可厚非,相信這也是不少吃過虧的國人心聲,畢竟星展集團是前科累累的「慣犯」。
2021年11月,星展銀行出現過一次長達兩天的大規模故障。
時隔16個月相安無事後,今年3月又故態復萌。
當時,星展銀行各個數碼平台的服務中斷長達一天,且這一次出錯像是傳染病般,直接開啟了接下來一連串大規模故障問題。
最嚴重的那次在10月14日,星展銀行的數碼和線下銀行服務從當天下午3時,一直中斷至翌日早上才恢復。
接著不到一周時間,10月20日星展銀行的PayLah!應用又故障數小時,導致不少用戶只能改用現金付款。

上個月14日的大規模故障讓不少商家蒙受損失,消費者遭遇不便。(聯合早報)懲罰太輕沒學到教訓?
據統計,從3月至今的七個月內,星展銀行已至少出現五次大規模服務中斷,故障頻率幾乎快達到每月一次。
每一次服務中斷,銀行都是重複著服務中斷 → 道歉的循環,但問題似乎周而復始,總有下一次。
這也難免令人質疑,當局對星展銀行的懲處是否過輕?導致其一次又一次出錯,似乎永遠都沒吸取教訓。
在3月的那一次大規模中斷中,金管局對星展集團祭出的懲罰是將其營運風險加權資本從原有的1.5倍上調至1.8倍。
但從星展集團最新的財報來看,影響似乎聊勝於無。
針對10月中旬那次大規模服務中斷,金管局則禁止星展在未來半年收購新的企業,也不能進行非必要的信息科技系統變更。
同時,當局還禁止星展減少其實體分行及自動提款機的數量,直到當局對星展補救措施的進度感到滿意,並維持早前對星展集團祭出的1.8倍額外資本要求。
重點來了,這次依然沒有罰款!

金管局先後對星展集團祭出懲處,但未有罰款。(路透社)
針對星展的懲處是否過於輕描淡寫,引發不少議論。雖然最新的這波懲處是否對星展集團產生實質衝擊,還有待下一季度的財報揭曉,但專家大多還是認為,影響恐怕是微乎其微,也未必符合比例原則。
國大金融系助理教授Ben Charoenwong認為,相對於用戶所受的苦,這樣的懲處對星展集團相對輕微,不符比例,尤其是星展銀行是不少新加坡人唯一使用的銀行。
禁止星展集團在未來半年收購其他企業,亦被認為是不痛不癢。
星展集團剛在今年8月收購花旗銀行在台灣的消費者業務。分析師普遍預測,星展集團短期內沒有計劃再進行任何收購或合併業務。
但也有一些說法認為,當局不對星展銀行祭出罰款是合理的,後者或許可以利用這筆「省下的錢」,處理其系統問題並進行該有的升級。
星展集團總裁高博德早前曾指出,該集團將撥出8000萬新元作為特別預算,以加強他們的系統韌性。
星展集團主席佘林發還說,該集團高層將被追究責任,並反映在他們的「薪酬」之中,但他沒有進一步透露詳情。
值得一提的是,星展集團總裁高博德去年的年收入高達1540萬新元,比前年多了13.2%。
在商言商,高博德領取高薪是因為星展集團去年創下了歷史新高的凈利。當時星展銀行的服務系統也還未像今年一樣,陷入一連串麻煩。
但幾乎已可想像,明年高博德等星展集團高層的薪資一旦公布將被放大檢視。

高博德去年收入增長了13.2%。(路透社)
接下來外界的酸言酸語恐怕不會少,星展集團畢竟屢次砸鍋,「錯就要認,打要企定」(粵語俚語:做錯了事就要老實承認接受批評),被批評指教也是剛好而已。
誠然,批評中難免會有情緒,但相信更多民眾也是愛之深責之切,希望星展銀行真的從此學到教訓,別再三不五時給商家及用戶帶來不便。
否則,看著自己使用體驗那麼差,銀行卻還是賺得盆滿缽滿,大眾心裡肯定不平衡。
如果真的不幸再有下次,當局更要避免再給人從輕發落的印象,以免再有更多類似事件影響國人信心,衝擊新加坡的數碼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