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中央醫院百年紀念花園有至少20多隻野雞。(紅螞蟻攝)
作者 王震宇
說到野雞,身處新加坡的蟻粉應該會知道,最常見到足「雞」的地區之一要屬新民路一帶。
那裡野雞擾民的問題持續多年,今年還因有居民投訴耳根無法清凈,搞得有關當局勞師動眾地成立一個工作小組,試圖緩解「人雞」難以共存的問題。
小組成立至今已有大半年,工作進展如何目前尚未有任何更新。據報道,該區截至3月有69隻野雞,它們何去何從、命運如何,也是個未知。
如果你以為本地只有東北部能找得到走地雞,那你就錯了,在新加坡的中部一帶,也是「有雞可尋」。
確切來說,是歐南園地鐵站方圓一公里以內的兩個地點,而且這兩處都不是組屋區。
中央醫院:「雞口」大大增加
本周二(10月4日),中央醫院在官方面簿發貼文,反映了院內的百年紀念花園(Bicentennial Garden)的野雞情況。


貼文寫道,這個花園裡的「雞口」(chicken population)大大增加。有些公眾被發現私下喂食它們,還把食物垃圾遺留在花園、走道以及停車場內。
根據院方配合貼文製作的海報,當中雖然沒有任何雞隻的照片,但仔細一看,確實能看見草坪上有麵包碎、甚至還有公眾把兩片麵包攤在地上的「證據」。

公眾喂食野雞的「證據」。(取自面簿)
中央醫院指出,這些未經管理的食物垃圾、以及不斷增多的家禽所排泄出的糞便,是一大健康隱患。
「喂食會導致野生動物和害蟲數量不受控地增長,對其他動物的健康及環境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野雞在醫院出沒,醫院又是病患療養和治病的地方,院方因此提醒說,如果一直把雞隻喂飽,可能還會引發家禽類的病症。
「喂食通常會造成野生動物和病患更頻密及近距離的接觸,因而有更高的機率會帶來病原和禽流感等傳染病。」
原本是讓病患和公眾休憩的花園,如今卻成了這些野雞覓食及四處跑動的地方,院方正密切關注這個情況的發展,背後的擔憂也不無緣由。
貼文在最後還籲請公眾「維持花園愉快及安全的體驗」,並附上標籤「tolongpls」(馬來語,意指「拜託、拜託、求求你啦」),院方的無奈可想而知。
花園內20多隻形形色色的野雞

(紅螞蟻攝)
為了一窺這個花園「野雞叢生」的境況,紅螞蟻決定實地走訪。
到了現場果真找到了這群野雞,看到了「雞動」的一幕:至少有20隻大大小小、不同顏色(黑、白、褐)的雞隻在自由自在地跑動。
儘管沒有看到食物垃圾或有路人經過喂食,但野雞成群倒是成了「奇觀」,吸引一些公眾停下腳步拍照。

(紅螞蟻攝)

(紅螞蟻攝)
有趣的是,這個所在地靠近一個停車場的出入口,這些野雞似乎已在那裡「駐足」許久,經驗非常豐富,即使看到公眾路過,也不會怕生閃躲或paiseh(害羞)。
它們還懂得時不時越過馬路到另一個草坪玩耍或休息。

(紅螞蟻攝)
這群野雞的活動範圍主要在臨近停車場閘門的兩個草坪上,但花園對面就是其中一棟醫院大樓,如果野雞不受控地繼續繁殖,然後「雞動」地跑進樓內,確實有可能會引發病菌傳播的風險。
野雞幫警員「看門」?
在距離中央醫院路程約10分鐘的另一端,也能找到一個「雞地」。
位於警察廣東民大廈(Police Cantonment Complex)正門外的一個小斜坡上,有10多隻野雞在那裡棲息,仿佛在幫警隊「把風」,成了專屬「看門雞」,蔚為奇觀。無形中,也為這個警局增添幾分田園色彩。
同樣的,這個雞群也涵蓋不同品種、體型及顏色,還能經常捕捉到「母子同框」的鏡頭。

(紅螞蟻攝)
相較於百年紀念花園的同伴們,廣東民大廈外的野雞的所在地更隱秘一些,一般很少有公眾直接走在斜坡上,而是會到斜坡旁的有蓋走道通行,因此人們和雞群不會有太多的接觸。
話雖如此,這些雞隻如何生存也相當令人好奇。難道是因為棲息在警力濃郁的環境里,受到了庇護,天敵也不敢接近它們?

(紅螞蟻攝)
印象中,歐南園一帶的達士敦坪公園(Duxton Plain Park),也曾有雞的足跡。但紅螞蟻同天到那裡查看時,卻看不到任何野雞的蹤影。不知是野雞藏匿了起來,還是已遷移至其他地方?

達士敦坪公園過往曾有野雞的蹤影。(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這些野雞到底從何而來始終是個迷。
但誠如中央醫院發言人所言,公眾應儘可能避免與雞隻有太多互動,更別說是幫它們解決三餐溫飽。
否則,如果野雞家族持續擴大,他們對野外生活環境越來越熟悉,到時他們會否大大咧咧登堂入室,就很難說了。別忘了2020年它們曾經這麼做過:

2020年,病毒阻斷措施期後的第二階段(Phase 2),有公眾拍到兩隻野雞在歐南園地鐵站出現,工作人員匆匆趕走不速之客。(網際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