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人領袖佘有進(左)與陳金聲(右)
新加坡歷史上有過多次暴動,最血腥以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是在160多年前的1854年。該次的死亡人數有四五百人。這次潮州與福建族群大暴動,發生在1854年5月5日,也稱「五斤米大暴動」。
暴動起因源自當時的新加坡潮州籍和福建籍兩大族群格鬥,後人認為當時的私會黨如義興幫(有人認為不正確),曾牽涉參與這長達十天的大暴動。
小刀會成員大量湧入
在19世紀初,從中國移民來新加坡的潮州和福建兩族群,為了對胡椒和甘蜜種植園的管控,以及種植業帶來的利潤產生矛盾與積怨。當時福建籍商人經營有道,在土產生意的競爭占有優勢,令潮州籍商人深感不滿及妒忌。也在這個年代,出現糧食短缺問題,從爪哇輸入的米大為減少,造成米價飆漲。
1853年,大量的中國新移民湧入新加坡,其中為數不少是小刀會的成員。他們在廈門參與推翻清朝政府失敗後,逃亡到新加坡謀生。這些亡命之徒身懷武器,好勇鬥狠,動輒動武。齬齟的開始是福建幫拒絕資助這批多數是潮州籍的逃亡者,加深潮福兩方言幫派的怨恨。
從小店鋪買米開始
騷亂發生在1854年5月5日星期五上午。當時一名潮州籍苦力到一家小店鋪買米,不知何故,顧客竟然為了米價,和福建籍店主發生爭執,爭吵越來越烈,在兩小時引來上千看熱鬧的旁觀者。當然,潮福雙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事情演變下去,連支持者也在街上發動搏鬥,只見利器、鐵支、木棍、磚頭、石塊到處亂飛。
混戰中,附近很多的店鋪被殃及,來不及關門的受到毀壞甚至被掠奪,驚動警察出動到來制止。當時的報章沒有報道搏鬥在哪裡開始,推測是在菲立街一帶的街道,因為有記載說,暴亂後來蔓延到附近的漆街沙球勞路等,屬於大坡區地帶。
雖然有說廣客幫也有人加入戰圍,和潮幫同一戰線,但是沒有記載,附近廣東人聚居的牛車水發生毆鬥騷亂的報道。

湯瑪斯·鄧曼
總督誤判形勢
警察總監湯瑪斯·鄧曼在暴動發生後,要求總督巴特威召來軍隊增援,但總督沒答應。
警察總監托馬斯·鄧曼見事態嚴重,自知人手不足,規勸上司巴特衛總督馬上召來軍隊增援,應付混亂局面。可惜,總督誤判情況的嚴重性,沒答應警察總監的要求,還騎上一匹白馬,親自到騷亂現場視察,被暴徒襲擊。總督這才覺察事態嚴重,召來軍隊,印度兵和停泊在海港商船上的70名軍人,權當特警協助鎮壓暴亂。總督也向柔佛州的天猛公求助,天猛公派200名馬來兵增援。
暴動並不因此而平息,暴動範圍從市區蔓延到鄉郊,如有很多華人聚居的武吉知馬、巴耶利峇、芽籠、東陵、實乞納。
根據殖民地政府的檔案記錄,暴動及死傷程度以鄉郊更為嚴重。暴動延續五天後,在5月10日政府以輪船運送軍隊,從島外各處登陸,直往市區進兵,騷亂才被平息下來。
總督備受非議
後來,殖民地政府請來兩位華人領袖太平紳士陳金聲、佘有進,以及其他商界領袖和私會黨頭子一起商討、勸說停止暴亂,告誡影響經濟嚴重性。
長達十天的暴動,導致四五百人死亡,300家園被毀,600人被捕,250人被控上法庭。經過17天的審判,六人被判處死刑(兩人後來被處決);有約30艘帆船在5月13日載走不少人往中國北返,這些人相信被殖民地政府列為不受歡迎人物,被遣返家鄉。
巴特衛總督備受非議,批評他在騷亂開始時處事不當,不夠果斷,讓事態惡化,釀成大暴動。可是總督依然不願採取強力鎮壓手段,亦不立法制暴處理,只贊同組織志願步槍團作為隨時可以動員的後備軍團;總督只授予警察總監托馬斯·鄧曼榮譽劍,作為嘉獎他平定該次暴亂有功
正所謂在家千日好,出門寸步難行,海外華人更應該在異國他鄉團結一致來維護自身利益,對抗社會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