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座被低估的晶片之都

新加坡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是乾淨、秩序,只有一個城市的已開發國家?還是移民熱,富人的天堂?你以為只搞金融,盛產富豪的新加坡,卻早已挑起亞洲半導體「橋頭堡」的大梁。來自全球半導體的熱錢,正在重新湧入新加坡……
01
引領東南亞
新加坡,何以造出晶片?
在這個面積僅為728.6平方公里,約等於北京海淀區和豐臺區,只有香港65%面積的彈丸之地上,缺水,連飲用水都要進口,缺各種自然資源。
亞洲四小龍里,韓國有三星,中國台灣有台積電,中國香港有華潤,但新加坡身上你找不到它有啥拿得出手的品牌/企業,做四川火鍋的海底撈嗎?
不可否認它是世界上公認的高收入國家,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富有國家,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外匯中心,亞太地區最大的外匯中心,遍地是搞金融,西裝筆挺的精英。
一來沒有多少土地和資源,二來新興的金融、IT等產業非常發達,哪來的基礎和精力搞本土製造?
搞半導體產業,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都比新加坡有存在感。
然而,偏偏是如此袖珍,資源匱乏的新加坡,硬生生被海嘯般的石油和金錢砸出了一片相當發達的製造天地。
2020年,新加坡製造業對GDP的貢獻約占21%,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製造業占比超GDP 20%的國家。而德國、日本這些科技製造強國,其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平均也就維持在20%左右。
製造業占比高就算了,還是高附加值產業為主,當然這也符合它的屬性,面積小,不能攤得太大,高附加值製造業剛剛好。
航空航天、半導體、化學和生物醫學科學等,新加坡擁有你想像不到的高精尖製造產業集群。
全球前10大收益最高的藥物,其中4種在新加坡生產。助聽器市場占全球約30%。
是全球第五大精鍊油生產國,超過100家全球石油、石化和特種化工公司集聚於此。也是全球宇航價值鏈的關鍵保養、維修、翻修以及製造節點,擁有130多家航空航天企業。
新加坡製造了全球約70%的半導體引線焊接機,半導體設備市場占全球20%……
EDB報告顯示,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末,新加坡半導體相關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00家。
40家IC設計公司、14家矽晶圓廠、8家晶圓廠、20家封測公司以及一些負責材料、製造設備、光掩膜等產業的相關企業坐落在此。
40家IC設計公司,不少亞太總部設在新加坡,如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美光。
設備有ASM、KLA等大型的生產基地,愛德萬、泰瑞達、TEL、泛林集團、應用材料等設備廠在新加坡也有較大的區域總部。
8家晶圓廠中,是世界前三大晶圓代工廠的身影:
格羅方德在新加坡有5座晶圓廠,產能合計占比在30%左右;
聯電、世界先進分別在新加坡擁有一座8英寸廠,其中世界先進的廠房原為格羅方德的Fab 3E,產能占比均在15%上下;
台積電新加坡SSMC晶圓廠,2001年投產時,以0.25微米及0.18微米製程為主,至2002年將再陸續導入0.15微米及0.12微米製程,滿載月產能可達3萬片8英寸晶圓。
中國台灣和大陸不少封測企業都在新加坡開了封測廠,日月光在新加坡的汽車電子相關封測廠,營收占比約20-25%,是其重要的汽車電子晶片封測基地;長電科技在新加坡的封測廠,營收占比約12%(2018年)。
在半導體分銷領域,新加坡還是安富利、富昌亞洲總部、大聯大的東南亞總部。
新加坡在半導體的地位,如同它自身在地圖上「黃金水道」的坐標,位於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馬六甲海峽南口咽喉,連接東西方的必經之路。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正在轉移,東南亞是全球電子產業轉移的新一站,承接部分封裝、零組件及組裝業務。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中心,顯然擁有從IC設計、製造、封測等完整成熟的半導體產業鏈。
新加坡是如何在半導體領域創出一片天,並引領東南亞的?
02
巨頭湧向新加坡
新加坡並不是白手起家,由於港口資源豐富,扼守馬六甲的咽喉要道,殖民期的新加坡被英國用來發展轉口貿易。
1960年,新加坡起步時人均GDP就有428美元,同期開始起步的日本是479美元。
到了60年代初,新加坡的轉口貿易日漸式微。執政的李光耀意識到,新加坡的體量太小,本土產業鏈根本建立不起來,本土產業談不上保護。
姿態放低了,便也沒有了包袱,新加坡開始敞開大門,歡迎外企來坡建廠。要求不高,給百姓提供就業,發工資,傳授生產和管理經驗足夠。
1968年,新加坡取消外匯管制,搞完全自由貿易。同年,裕廊工業園建設完成。
一些在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歐美企業,正值產業轉移,大陸的環境充滿未知,東南亞其他國家腐敗盛行,最終選擇到新加坡建廠。
第一家就來了個大的,它是新加坡招商引資最具代表性的跨國公司,矽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德州儀器。
1968年,德州儀器在亞洲成立了兩家分公司,一家在日本,另一家就在新加坡。其新加坡半導體廠主要做封裝測試,成為新加坡發展經濟的重要起點之一。
德州儀器在新加坡享受到無微不至的待遇,歐美其他企業聽聞後也紛至沓來,十年間,新加坡成了全球最重要的電子產品出口中心。
德州儀器當年還是做存儲的,存儲業務交給美光接盤,而美光就是自1998年收購了該業務後進入新加坡的。
到2019年,美光已在新加坡建立了第三家NAND晶圓廠。如今,存儲器頭部企業美光在新加坡的產能占比接近50%,其中包括大量的 NAND/NOR 快閃記憶體產能。
英飛凌也算第一批入駐的半導體企業了,可以追溯到1970年的西門子,英飛凌在新加坡也已有50多年的歷史。1970年,西門子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家半導體封裝測試廠。這時,英飛凌還沒有成立,還是西門子的一個半導體部門。
如今新加坡成為了英飛凌亞太總部所在地,是其全球分銷渠道的關鍵節點,也是英飛凌在東南亞(除大中華地區和日本)唯一微電子研發中心。截至2020年,在過去的十年中,該公司已在新加坡投資約7億美元,使其成為智能工廠解決方案的領先基地和汽車微控制器的全球測試中心。
1980年代,惠普和ST(意法半導體)來了,這時新加坡製造業經歷20年左右的發展,逐漸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
惠普作為德州儀器的競爭對手,將其亞洲的第一家晶片設計中心選在了新加坡,惠普也因此成為率先把晶片設計引入新加坡的半導體企業。1987年,又在新加坡設立了第一家海外晶片生產製造廠。可見惠普對新加坡的執念了。
1985年,ST的前身」SGS-Thompson(1998年更名為「意法半導體」)成為首家在新加坡設立前端晶片生產基地的半導體公司。
到了90年代,由TI、HP、佳能等聯合投資的DRAM公司新加坡技術半導體在1993年建成,帶動了新加坡半導體技術的升級。
2000年以後,新加坡開始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到2020年,行業產值在整體製造業中的比重提升至46.3%。
截至2019年6月,總部位於新加坡的電子製造商,占半導體晶圓代工廠產量全球市場份額的11%。

半導體產業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7%,作為製造區域經濟強國,其半導體占製造業(製造業占GDP至少有20%)產出的25%以上,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促進新加坡的增值產出和就業。
IC insights數據指出,2021年新加坡占全球晶圓廠產能的近5%,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中占20%的市場份額,目前在前10名晶圓製造設備公司中,有9家從新加坡的供應商處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