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爐!看看新加坡哪個行業最缺人?月薪多少

2019年03月21日   •   12萬次閱讀

新加坡目前到底

什麼職位最缺人呢

昨天,新加坡人力部

正式發布了

堪稱年度就業指南針的

2018年職位空缺報告》~

現在,就跟著椰子一起來

看看這份報告的詳細內容吧~

根據新加坡人力部

公布的2018年

職位空缺報告顯示

截至去年9月底

本地勞動市場職位空缺

共計6萬3300個

對比前年的

5萬3100個,明顯更缺人了!

其中,每10個職缺

就有約四個(42%)

是因企業轉型與擴充而創造

它們大多分布在

社區與社會及

私人服務領域的

教育及醫療業

製造領域的電子

與運輸配備業

以及資訊通訊領域

同時,六個月或以上

未填補的職位空缺

比例穩定在34%

其中,近一半(49%)

藍領職缺至少半年

找不到人填補

還不是因為本地人不愛做

新加坡外勞政策又收緊~

才這麼青黃不接

而面對同樣處境的

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

及技師(PMET)職缺

相對只有21%

白領工作方面

PMET的工作

職位空缺在53%

相比2017年的49%

和2016年的48%

占比相對擴大

其中,信息通信技術,金融

和業務發展相關的

PMET職位最受追捧

如軟體,網絡和

多媒體開發人員

系統分析師以及

商業和營銷銷售主管

同時,對技術和分析角色的

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例如首席信息官

或風險分析師以及

資料庫設計人員等

藍領工作方面

清潔工、商店銷售員

以及保安員

最欠缺人力的

三種藍領職業

但人力部指出

隨著經濟轉型

企業對這三種職位

的需求已下降

以商業模式持續轉變

的零售業為例

商店銷售員職缺

占比與五年前相比

減少近一半

不過,醫療護理服務

需求的擴增則使

相關行業職缺增加

據調查僱主去年願支付

至少1400元工資

聘請醫療助理

比2016年的1200元

顯著提高

白領空缺詳情

2018年,教育和培訓

專業人才是最緊缺的

這主要是因為教育人才

的數量趕不上

日益增長的課程

而且,某些培訓課程

還要求掌握相對

特殊的知識

比如,人工智慧

與此同時,新加坡

卻沒有足夠的

人才可以勝任

軟體、網絡和

多媒體開發人員

以及系統分析員

分別位於二、三位

兩者的空缺量

過去的五年間

均增長了至少三倍

此外,在信息通訊行業

僱主特別希望聘請到

能夠開發提升技術系統

以及精通用編程和

專業軟體的人才

藍領空缺詳情

藍領職位中,除了

清潔工、商店銷售員

以及保安員較為缺人

服務員等職位也出現

空缺的情況

各位餐館老闆深有體會

本地人薪水要的高

而且不愛做服務行業

請外國人不是沒有配額

就是人頭稅太高

簡直是虐虐虐

比起文憑,更看重能力

據人力部調查

去年的PMET職缺中

求職者學歷不是

招聘主要考量因素

的職缺占52%

顯著高於前年的42%

這些職位包括

系統分析員、商業與行銷執行員等

僱主更重視求職者

是否有相關技能、經驗

軟技能以及正確態度

這主要是因為新加坡

勞動市場持續緊縮

企業對人才的

競爭非常激烈

一些人可能達不到

一般大型企業

設定的學歷要求

但卻有實質的職場

技能和經驗

對人員原本就

缺乏的僱主來說

這類員工可說是不可多得

因此願意給予機會

讓他們作出貢獻

當然,學歷對於類似於

律師、醫生以及會計

這些職業影響還是很大

因為它是處於職業起步階段

人員主要技能和知識的

獲取途徑

職缺難填的原因

白領雇員不好找

主要是因為應聘的

雇員缺少必要的專業技能

除了技能短缺

外來競爭過於激烈

也是問題之一

另外,薪金低

周末或節假日需要工作

也難以滿足雇員的要求

來源:《聯合早報》

藍領雇員不好找

主要原因就是

工作性質過於勞累

不願周末或假日工作

薪金低

很多工作也需要夜間倒班

同時,工作環境欠佳

很難吸引本地人

職缺的解決措施

那麼,面對如此

緊張的職缺現象

怎樣來改善這一問題呢

報告指出

技術可以創造出

更高質量的工作

政府應當開展更多

項目支持工人提高技能

同時,繼續鼓勵僱主不要

過分關注學歷

以便他們可以利用

更廣泛的就業市場

對於那些對求職者

不太有吸引力的工作

僱主可以利用技術來

提高他們的工作環境

誰是空缺填補的主力軍?

這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在外勞政策上

不難看出近年有

收緊的趨勢

各類工作準證

的申請要求提高

如薪金水平,人頭稅

和配額都加大了僱主

聘請外國員工的成本

新加坡本地應聘者

對於工作「硬體要求」略高

比如工資水平,工作時間

工作環境,工作性質等都有要求

而且某些新興行業

本地應聘者缺少相關經驗

競爭力相比外籍應聘者要小

比如IT和工程行業

這樣的環境下

誰是填補職位空缺

的主力軍呢

這就是留給新加坡

勞動力市場的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