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大家用的Medishield Life升級integrated shield plan(pass holder是外國人版本,稍貴,因為外國人不享有政府醫療補貼)用來cover新加坡的手術、住院和日間手術(許多朋友不知道),只要是衛生部手術列表(TABLE OF SURGICAL PROCEDURES)1a至7c皆可報銷,但醫療程序是一個相對繁雜的內容許多情況下會出現拒賠、減賠等結果,給大家分享三個案例。
首先重複一點,不是進了醫院的事就能報,要根據症狀和醫生報告,保險公司看的是報告.
案例一:外科醫生因醫療處理不當被暫時吊銷醫療執照七個月
分享這個案例是因為這個醫療事件的起因與大部分人相關:腸鏡檢查和胃鏡檢查,腸胃不適幾乎是我做過申請理賠最多的病因,通常若檢查結果顯示有不正常即可理賠,無論是否有後續治療。
這個醫師在首次問診後不到四小時就讓病人進行腸胃鏡檢查,導致直腸出血和腹部不適,且在進行胃鏡檢查和結腸鏡檢查之前,醫生沒有獲得足夠的病史 - 例如之前的腹瀉或直腸出血事件和腸道疾病的家族史,也沒有給患者足夠的時間向其他醫師進行二次問診(second opinion)。結果在腸胃鏡檢查後,患者結腸出現穿孔需要進行緊急手術,並有兩個月的造口治療,留下兩個長疤。
腸胃鏡通常需要禁食12小時,這個醫生行為很迷。
案例二:非必要的長時間住院
47歲女士,頸椎扭傷伴隨頭痛,總帳單新幣8萬3千9。
患者在私立醫院住院長達42天——沒有證據說這個42天的住院是患者自己要求還是醫生要求,此種情況下患者與醫生都說是對方的要求。
進行了橫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此療法本無需住院。
之後住院期間只進行了口服藥及物理治療——也本應無需住院。
自2015年患者就有若干次長期住院理賠。
患者擁有若干份住院補償保險及個人意外保險——此條及上一條使保險公司有理由懷疑患者有意通過住院補償保險獲益。
諮詢新加坡著名神經外科醫生表示這種情況根本無需住院。
理賠結果:
物理治療、恆波治療及醫生費用獲得理賠。
住院費只賠付了7天。
剩下35天住院費及其他附加費用未予賠付,共約新幣3萬7。
也許大家會說如果就是醫生無良沒有醫德來賺錢,那麼患者豈不是很冤?目前解決這個的辦法就是對醫生進行投訴……
案例三:醫學上的非必要住院
40歲男士,膽囊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無梗阻;急性上頜竇炎(calculus of gallbladder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without mention of obstruction; acute maxillary sinusitis),總帳單新幣1萬1。
帳單中5%為醫院病房及每日醫療費,95%為醫師費用。
進行了若干不同檢查:12項心電圖,MRI中風檢查,驗血,冠狀動脈CT,胸腔CT,頸動脈超聲波,甲狀腺超聲波,腹部超聲波,前列腺超聲波,口服葡萄糖耐量檢測。
無症狀相應治療。
多項在診所進行的檢查發生在因症狀入院治療前,但被納入了住院帳單。
理賠結果:拒賠——全部住院過程及各種檢查均為純檢查目的,與診斷症狀無關。
仍然是無良私立醫院醫生。
最後放兩個我寫過的關於住院險的文章連結
最後……真的,放個數據,2018年各個保險公司醫療保險業績……也就是保險公司醫療險保費收入減去醫療險賠償金。
AIA虧損21Millions,AVIVA虧19m,NTUC虧4m,GE虧26m,AXA虧10m,唯一在醫療險賺錢的是PRU賺了43m,填上AIA+GE兩大公司都夠了,不多說,大家自己評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