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直在亞洲大國和美國之間「選邊站」。即如何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時,又不去主動碰兩大國的「龍鱗」,是李顯龍等人一直追求的目標。為此,新加坡或正以另外一種方式,實現自身的戰略平衡。

據外媒消息,當地時間11月20日,新加坡國防部與印度國防部正式簽署了合作的意向書和諒解備忘錄。雙方約定,新加坡的武裝部隊(SAF)可以使用印度的昌迪普綜合測試場,而印度海軍則可以停靠樟宜海軍基地,以獲得物資與燃料的補給服務。
此次的印新軍事合作,與美國的「亞太戰略」有諸多吻合之處,但又完全在美國掌控之外。對印度來說,通過結交新加坡,可以進一步介入馬六甲海峽乃至南海,對整個印太地區產生重大影響。那麼對新加坡來說,又是圖什麼呢?

如今的新加坡雖不能只唯美國馬首是瞻,但也必須做出更多「妥協」姿態。在11月份召開的東協會議上,各方圍繞南海等問題展開了深度的討論。新加坡代表就明確指出,雖然其贊成南海行動準則,但是在具體的落實環節可能還有很多顧慮。
言外之意,新加坡既看重自身的經濟需求,也無法罔顧美國施壓的諸多壓力,其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平衡。顯然通過引入另一方力量可以更好的平衡美國影響,而印度又不同於中國,不太會引發美方的反對,對新加坡來說是算是「兩全其美」。

而通過引入域外大國,也有利於新加坡保障自己在馬六甲海峽的地位。新加坡雖貴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但是其經濟的優勢不足以彌補該國地理位置狹小、軍事實力孱弱的缺陷。同時現代海運的興起,讓馬六甲的戰略位置凸顯。如何更高效的管轄這一海域則對李顯龍等人提出了挑戰。
莫迪正在大力推進現代化強軍計劃,欲在未來數年來打造一支可以和亞洲中心國家媲美的現代化武裝力量。執行這一計劃的關鍵,便是如何與南亞、東協等國家取得信任,從而為自身在印度洋及南海、西太的存在創造機會。和新加坡合作,就成為了自然的選擇。

印度與新加坡的合作,可以說是各取所需,但對美國來說,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目前來看,雙方的軍事合作範圍依然有限,不會對美國的「亞太戰略」構成制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前白宮已經不止一次的要求,新德里加入自己構建的單邊、單級主義堡壘,並從軍事、政治和經濟上實現對潛在敵人的鉗制。但在莫迪等高層看來,這與其自身的戰略定位產生了嚴重的衝突。
印度欲從印度洋走向太平洋、從南亞大國變身為世界大國,這就需要莫迪更多的「以我為主」,參與周邊乃至國際事務——和新加坡這樣的東協強國交好,而不是成為美國在亞太前沿部署的一枚棋子。

通過上述事實不難發現,新加坡在施行「走出去」戰略,而印度和在為自己的「大國夢」付諸實戰。兩國的軍事合作。李顯龍和莫迪聯手打出一張「軍事政治合作」的牌,在為雙方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西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局勢產生更多變數。
一句話,莫迪不需要看美國人的臉色,而李顯龍因為和印度的合作,手裡多了一張可以抵消美國、西方組織施加影響的籌碼。此次的雙邊合作,無疑是印新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