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熱戰不再是不可想像,但是,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兩國將因此相互摧毀。」
前日(8月27日),新加坡巡迴大使許通美在《海峽時報》撰文,提出對中美關係的看法。
編按:此文參考海峽時報、Mother.sg報道,引文並非非官方翻譯。

(圖源:許通美臉書)
許通美表示,中美兩個超級強國的雙邊關係,已經從原先「富強對窮弱」的局面變成「實力幾乎均等」的局面。
儘管兩國在經濟和軍事上還不完全均等,但中國「自然會更加自信」,更不願意服從於美國。
他解釋,美國對中國有很多不滿,包括雙邊貿易、科技盜竊的指控、中國境內外一些地區的人權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等等。
另一方面,中國對這些給予反駁,認為是美國此舉實際上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
他說,對此,人們不難得出結論——「兩國正在亞洲和世界進行地緣政治影響力競賽」。
南中國海和台灣
許通美表示,兩國之間的競爭激化,南中國海和台灣這兩個熱點地區出現軍事衝突是有可能的。
在台灣問題上,如果中國決定武統,或者台灣尋求法理獨立,而且美國介入支持,這兩個情景都會導致軍事衝突。
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兩國海軍的潛在對抗有可能惡化為軍事衝突。

(圖源:Bloomberg)
中國認為,資源豐富的南中國海主權在自己,而且符合國際法,但美國不予認可,堅持「航行自由行動」以捍衛國際法。
據路透社報道,蔡英文最近表示,由於南海和台灣周邊的局勢升溫,偶發衝突的風險增加,必須保持溝通,減低誤判的風險。
不太可能發生熱戰
許通美認為,儘管中美熱戰的可能無法排除,但應該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對雙方來說,熱戰的後果是災難性的。
他認為,美國永遠不能接受自己退居老二,這個看法也在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早前發表的文章里討論到了。

(圖源:Mahbubani網站)
馬凱碩在今年3月份發表了一個文章,討論與其思考「中國贏了嗎」,那就必須考慮到「美國可不可以輸」(Can America lose?)。文章里提到,中美如果能一起合作面對全球共同的挑戰,將對兩國都會有更多的利益。
馬凱碩表示,世界上另外兩個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都很關注中國的崛起,且沒有覺得中國的制度會對他們造成任何威脅,所以美國也不應該覺得受到威脅,而是在這個相互依賴的星球上一起共同的應對困難。
不過,許通美說,中美都是核武大國,而且都有能力發動第二波攻擊,兩國之間如果發生核戰,必定導致互相摧毀,不會有真正的「贏家」。
因此,許通美的總結是「未來是無可預測的」。

(圖源:許通美臉書)
*許通美是新加坡外交部巡迴大使,是國際法律師、教授,也曾擔任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