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來自中國的美甲師小馬跟「新加坡眼」爆料了自己在新加坡討薪的經歷,與僱主林某因薪水問題展開兩年法律訴訟。
兩年訴訟
贏了官司卻拿不到錢
小馬於2022年在武吉士三樓的一家指甲店打工了八個月。辭職以後,因薪水問題與僱主發生糾紛。人力部協商無果以後,把案件遞交到法院,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訴訟。
法院最終判決林某支付小馬的薪水。然而,林某不服判決,提起上訴,但被二次駁回。

庭令
在2023年年底,最後一次判決下來,林某要支付小馬15000多新幣的費用,但林某不但不執行,還查到小馬的上一家公司跟現在公司的地址。

林某二次敗訴的當天晚上找到小馬上一間公司拍了照片
隨後,她通過簡訊、電話等方式對小馬進行恐嚇、誹謗,甚至詛咒小馬的家人。

林某發出的恐嚇言語
面對這些騷擾,小馬立刻報了警。

甚至跑到小馬的新公司,當著小馬老闆的面誹謗她,試圖讓小馬被辭退,小馬當下就報了警。

父親因手術費不足離世
維權之路雪上加霜
2024年,小馬的父親被查出身患重病,好不容易搶救回來,但醫生說想要徹底根治、需要開顱手術。面對這一大筆手術費用,小馬只能指望林某能支付拖欠的薪水。
無奈之下,小馬還委託討債公司追討薪水,但都被林某報警驅趕了。一直持續到2024年5月,這之後小馬還嘗試著找人做強制申請的文件,但是困難太大了,跑了好多次法院,一直沒有弄成功。
小馬也曾諮詢過律師,律師稱就算是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他可能也早已轉移了財產,勝算不大,而且還要花很大的一筆費用。而且這個費用不是小馬能支付得起的,這兩年為了討要薪水,小馬已花了不少錢,還要湊父親的醫藥費,實在沒有能力去支付律師費了。
2025年1月,小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願意幫她的律師,委託律師向林某發出律師信,要求她執行法院判決並支付薪水。
但在華人新年前夕,小馬的父親病情突然惡化,被送往醫院後,醫生告知家屬需儘快繳納手術費用。然而,由於費用不足,醫院無法進行手術,小馬的父親最終被接回家中,病情急劇惡化,於除夕夜不幸離世。

小馬的母親悲痛欲絕,質問小馬:「你到底在國外打工有何意義?為什麼你的錢拿不回來?你爸爸最後還是沒等到你這筆錢回來開刀。」小馬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反思:「我爸爸才64歲,他本來可以不用死的。他本來可以救活的,就是因為林某的喪盡天良,始終壓著我們的錢不肯給我,以至於我爸爸含恨而終。」
更令人憤慨的是,林某似乎並未受到任何制裁,幾家店鋪都轉移成別人的名下,依然過著風生水起的生活。而小馬卻因維權之路耗盡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失去了至親。
外籍勞工維權難
誰來保護他們的權益?
小馬的經歷並非個例。許多外籍勞工在遭遇僱主拖欠薪水或其他不公待遇時,往往因語言障礙、經濟壓力或對法律程序的不熟悉而選擇放棄維權。即使像小馬這樣堅持走完法律程序的人,也可能面臨贏了官司卻拿不到錢的困境。
律師也曾對小馬說,因為小馬是外籍人員,像外籍人員跟老闆討要薪水,大多都是堅持不下來的最後放棄的,小馬能堅持下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小馬的遭遇引發了社會對外籍勞工權益保護的廣泛討論。許多網友呼籲相關部門加強法律執行力度,確保判決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其實,新加坡人力部和外籍勞工中心,都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
小馬的故事令人心痛,也令人深思。外籍勞工為新加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權益理應得到尊重和保護。希望小馬的遭遇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推動社會對外籍勞工權益保護的進一步改善。畢竟,正義不應只停留在紙面上,而應真正落實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HQ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眼讀者小馬丨來源
新加坡眼讀者小馬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