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客工透過本地匯款公司把錢匯到中國當地銀行後,戶頭卻被凍結的事件愈演愈烈。
截至12月15日,新加坡警察部隊已接獲670多宗相關投報,涉及金額多達1300萬新元,其中有約430宗是和位於珍珠坊的山立匯款公司有關。
由於這類事件層出不窮,為降低消費者的風險,新加坡金管局祭出了以下新規定。
從2024年1月1日起,新加坡所有跨境匯款公司只能通過銀行或銀聯卡等管道為客戶辦理匯款,不得再通過第三方代理匯款到中國。
新規定為期三個月,當局將視情況決定是否在明年3月31日之後終止或延長措施,抑或是採取進一步措施。

金管局祭出新規,明年1月至3月禁止匯款公司通過第三方渠道匯款。(聯合早報)事件背景
簡單來說,在新加坡工作或居住的中國人若要匯款到中國,基本上有三種渠道:
匯款人 → 新加坡銀行 → 在中國的銀行或銀聯卡 → 收款人戶頭
匯款人 → 新加坡匯款公司 → 在中國的銀行或銀聯卡 → 收款人戶頭
匯款人 → 新加坡匯款公司 → 在中國的第三方服務商 → 收款人戶頭
前兩種(1和2)渠道基本上風險極低,但匯率相對一般。
因此,不少中國人會選擇使用第三種匯款方式。這種方式正是此次匯款風波中頻頻出事的匯款途徑,也是金管局從明年1月至3月禁止本地匯款中心使用的渠道。
本地匯款中心透過中國第三方服務商匯款,往往能提供更優惠的匯率。
此外,由於中國規定個人每年匯至當地的外幣上限為5萬美元,因此也有部分超過這一額度的消費者會選擇以第三方匯款規避相關條規。
儘管透過第三方匯款的匯率更好,便利性佳,但風險無疑更高。
若相關第三方匯款過程被認為涉及犯罪行為,中國的執法機構就有可能凍結第三方服務商和收款人的戶頭。
中國當局近年來開始針對網絡犯罪和洗黑錢等犯罪活動加強打擊,進一步推高了這類匯款遭凍結的風險。
在此次匯款風波中,不少受害者匯往中國當地的款項就是被中國執法單位以涉嫌網絡賭博和詐騙為由凍結。

位於珍珠坊的山立匯款公司。(聯合早報)新加坡政府能做的有限
新加坡警方和金管局在周一(18日)發布的聯合文告中強調,新加坡政府對中國執法機構凍結的銀行戶頭沒有境外管轄權。
此外,我國警方在11月接獲相關報案後,經過仔細審查及與總檢察署討論後,認為相關事件在本地並未構成刑事犯罪。
這說明匯款人在本地匯的款是合法所得,匯款公司在和中國第三方服務商的匯兌過程也未觸犯本地法律。金管局和警察部隊昨日的聯合聲明指出,非銀行的匯款渠道在新加坡並未被禁止。
但當款項到了中國第三方服務商手上,就屬於中國執法當局的管轄範圍,而第三方可能就是在這一階段觸犯中國法律,導致相關戶頭和款項遭凍結。
中國官方態度如何?
中國官方至今的表態,皆以勸導中國公民勿再使用第三方渠道匯款為主。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今天(19日)也再度提醒在新加坡的中國公民:
「高度警惕通過非銀行渠道匯款導致錢款被凍結風險,切勿通過匯款公司向國內匯款,務必選擇正規銀行匯款。」
此前,中國駐新大使館呼籲,在新加坡的中國人若遇到匯款被凍結的情況,可上網向新加坡金管局投訴,上傳匯款收據等證據,對涉嫌違規的匯款公司進行投訴。
另外,如果掌握匯款公司涉嫌洗錢詐騙犯罪的線索,則可向新加坡警察部隊報案。
昨日(18日)有上百名中國客工前往中國駐新大使館求助,有者情緒激動,甚至一度下跪。
據新加坡媒體報道,有受訪的受害者稱他們上個月10日到中國大使館尋求幫助,館方曾讓他們填寫表格,並承諾會提交給中國政府與他們接洽,但是至今仍無下文。

受影響的中國公民向中國大使館求助。(受訪者提供)證明錢是合法所得有那麼難嗎?
理論上,在本地工作的中國公民若能證明相關匯款是他們在本地工作的合法所得,戶頭就應該足以解凍。
據悉,中國當局要求受影響的中國公民出具能證明款項合法的文件,包括報警記錄、勞動合同或工資流水單、匯款公司轉帳單據、大使館回執等。
但不少受害者指出,當他們試圖向涉事的本地匯款公司索取匯款流程明細時,卻不得要領。匯款公司以涉及商業機密等理由拒絕提供相關明細。
部分匯款公司也遭指控在匯款過程中會引導匯款人簽署免責聲明,或以書面提醒的方式免除匯款公司對款項可能被凍結的風險責任。
這也導致受害人陷入舉證無方、投訴無門的被動局面。
無論如何,新加坡金管局已經指示匯款公司向受害者提供必要協助,包括提供確認信函,以協助證明受害者資金是通過匯款公司被匯入中國,以及相關資金來源的信息。
同時,新加坡駐北京大使館和新加坡警方已分別向中國外交部及中國公安提出此事。
當局也會與中國政府保持密切聯繫,協助中國執法機構獲取所需的資料,以決定是否解凍受影響的戶頭。
但整體而言,由於引發爭議的事項不在新加坡司法管轄範圍內,新加坡只能從旁協助。
中國客工血汗錢遭凍結事件何時落幕,恐怕胥視中國當局、本地匯款公司和相關匯款人的解凍流程是否會有進展,尤其是匯款公司是否配合提供相關匯款文件。
金管局明年起暫時禁止第三方匯款,也只能防止更多人受害,無法起到溯及既往,追究責任的作用。
我國政府接下來是否進一步收緊匯兌行業的監管,甚至立法確保匯兌商在相關交易中,需承擔更多的風險責任,或賦予監管單位追查匯款公司與第三合作方匯款方式是否存在不正當行為的更大權限,都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