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日,華僑銀行(OCBC)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集團執行長黃海倫(Helen Wong)2024年總薪酬達到1280萬新元(約合人民幣6800萬元),較2023年增長5.8%,這一數字立即引發市場熱議。
巨資注入,點燃航天創新引擎

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在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行的全球航天技術大會上鄭重宣布,新加坡將在未來兩年內為一項航天技術的旗艦項目再度注資6000萬元。
這一重磅決策猶如一顆火種,將為新加坡航天領域的發展與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回首2022年,新加坡政府曾宣布投入1億5000萬元用於航天科技與產業發展辦公室的旗艦項目,這筆資金在2021年至2025年期間有條不紊地執行著各類項目,為航天事業築牢根基。
如今,新增的6000萬元專項資金將在2025年至2027年期間發揮關鍵作用:
◎ 一方面,加速衛星技術的創新進程,助力科研人員突破技術瓶頸,研發出更為先進、高效的衛星系統;
◎ 另一方面,積極促進高等教育學府和研究機構的技能建設,為航天領域培育出一批批專業素養過硬、創新思維活躍的後備人才。

不僅如此,這筆資金還將助力航天領域的科研成果走向商業化道路,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後一公里」,讓科技創新真正轉化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這些項目預計耗時四至五年,雖征途漫漫,但卻承載著新加坡航天騰飛的希望。
顏金勇在為大會發表開場講話時,深入剖析了當下科技發展趨勢與航天領域機遇之間的緊密聯繫。
隨著信息化應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蓬勃發展,市場對更強大的網絡和寬頻連接的需求愈發迫切。尤其是5G網絡的普及,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在全球鋪開,卻也凸顯出地面網絡的局限性。在那些偏遠山區、廣袤海洋等地面網絡無法覆蓋的區域,衛星通信成為彌補連接缺口的關鍵力量,這無疑為新加坡航天產業的發展營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多管齊下,全方位布局航天未來
航天技術作為現代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連接著通訊、地球觀測等諸多關鍵應用領域。新加坡深刻洞察到強化航天技能對於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深遠意義,這不僅關乎航天領域自身發展,更能為航空、海事和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方面,新加坡航天科技與產業發展辦公室順勢而為,在全球航天技術大會上重磅推出「新加坡航天領域下階段發展策略」。
從三大關鍵方向精準發力,推動新興航天產業以及研究生態系統茁壯成長。除了前文提及的資金注入這一關鍵舉措外,在國際舞台上積極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也是重中之重。

新加坡航天科技與產業發展辦公室與歐洲航天局成功簽署一份意向書,雙方將在技術研發、人才交流、項目合作等多個維度攜手共進,共享資源與經驗,共同攻克航天領域的難題,攜手邁向宇宙探索的新高度。
另一方面,辦公室精心策劃推出地球觀測計劃,充分利用遙控感應衛星技術這一「慧眼」,聚焦本區域面臨的諸多可持續性和人道主義課題,提供極具針對性的分析與解決方案。
當下,新加坡航天業的價值鏈已匯聚約70家企業,在全球10大衛星技術服務供應商中,大部分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足見新加坡航天產業的吸引力與集聚效應。這個充滿活力的領域還吸納了約2000名專業人士,他們來自工程、研究和商業等不同領域,憑藉各自專長,為新加坡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展望未來,隨著全球航天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張,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去年4月的估算,到2035年,全球航天經濟規模將從2023年的6300億美元激增兩倍至1.8萬億美元。新加坡憑藉其前瞻性布局與堅定投入,有望在這一浩瀚宇宙經濟浪潮中乘風破浪,書寫屬於自己的航天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