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整體優雅水平繼續改善!
新加坡行善運動優雅調查報告顯示,越來越多年輕人希望在促進優雅社會方面發揮影響力,公眾對於鄰里關係的滿意度也提升。不過在保持公共場所衛生和用餐後環境方面仍有待加強。

年輕人意識自己的責任
新加坡行善運動自2008年展開的常年調查結果,本年度的調查報告顯示,更多年輕人意識到他們在構建優雅社會中所擔任的角色,同時希望能夠在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不過擔心遭受異樣眼光或被嘲笑是影響他們積極性的首要原因。
調查也發現新加坡人普遍缺乏情境意識,例如不知道別人是否需要幫助或是如何幫助,許多年長者也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提供幫助。
調查在去年8月到9月,以及今年2月到3月,分兩次對2071名受訪者進行了抽樣調查。為反映出民眾對優雅行為的認知發生改變,今年的調查更新了部分行為指標,例如在指定吸菸區吸菸和歸還失物等。
新加坡人更加樂於助人
另外,調查發現新加坡人更加樂於助人,積極發動善舉,例如參與志願活動及捐贈。受訪者對於睦鄰關係的滿意度也顯著提升,相較2018年的85%上升三個百分點。受訪者也認為,緊急情況下也可以依靠鄰居提供援助。
新加坡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研究發現,每十名新加坡人中,有八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行善美德,而這些行善者投身當義工或捐贈的幾率也比較高。
研究發現,新加坡人通常會以現金捐出小額善款,而比起沒有捐贈習慣的人,常捐贈的人成為志願者的幾率也高出兩倍。

就在2018年世界捐助指數(World Giving Index)報告中,新加坡排第七位,而在全球慈善環境國家排名中,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九,亞洲第一!
為繼續鼓勵行善文化,新加坡行善運動將再度聯手星巴克合作,把全島143個分店定為「行善咖啡館」,同他人同享餐桌的顧客將獲得紀念品和飲料折扣。
對孩子進行優雅教育
此外,家長也認識到他們在向孩子灌輸道德價值觀發揮的關鍵作用,但社交和網上內容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家長向孩童傳授價值觀時面臨的主要挑戰。

超過三分之一家長認為,朋友影響和網際網路內容可能是導致孩子出現不優雅行為的因素。家長因此希望能在育兒技巧方面有多一些資源,以及更多親子學習機會。
新加坡人眼中的10大不雅行為
新加坡一家受歡迎網絡論壇就號召網民列出新加坡人10大最不優雅的行為,結果引起許多網民的響應。
在許多網民的投選下,以下10種行為最惹人討厭:
1. 硬擠地鐵――當地鐵進站門剛開時,有些人不排隊便搶先衝進去,有的甚至沒有讓乘客先下車。
2. 用紙巾霸位――放一包紙巾在桌上,意味著此桌已「名花有主」,別人不能使用。
3. 讓包包坐椅子――背包或隨身攜帶物品占據一個座位,方便自己,影響他人。
4. 在食閣找不到位就盯著食客施壓――站在別人桌旁,「盯」著對方吃飯,虎視眈眈等待座位。這樣會讓吃飯的人有被監督的感覺,用餐時也感覺不自在。
5. 搭巴士大聲播音樂――有些乘客耳機音量太大,以致可以和周圍的人「共享」。更有什者聽得太投入,情不自禁的跟著音樂哼唱。
6. 電動扶梯上擋路――電動扶梯右邊是緊急通道,但很多人無視這一規則,依然霸占右方,讓趕時間的人無法通過。
7. 公眾場合大聲講電話――唯恐別人聽不到電話的內容,對旁人造成干擾。
8. 上公廁不沖水――尤其是一些公共廁所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破壞其他人使用廁所的心情。
9. 隨地吐痰――隨地吐痰很不文明,但吐痰之前所發出的聲音更讓人覺得噁心。
10. 看戲開手機――看電影時手機未調成靜音,影響他人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