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中心,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文獻資源以及閱讀的需要,更是在社會文化建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驅動下,圖書館正在實現智慧化的轉型發展,逐步完成建築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務智慧化,以多維度智慧化轉型點亮圖書館的文化之光。
圖書館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信息的保存,隨著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圖書館館藏資源不斷增加。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整合館藏資源,主要基於雲存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對各類海量數據的有效管理、存儲、分析和利用。通過多形態手段,推送用戶感興趣的資源,讓館藏文化信息藏而有所用。
智慧圖書館以主動的方式、智能的體驗向用戶提供文化服務是文化智能化的主要特徵之一。它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處理技術、數據挖掘、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為核心,分析由各路「神經末梢」經「神經」傳導來的信息,動態挖掘用戶對於文化的多維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發展方向,加強圖書館文化傳播效率。
1 智慧圖書館
今年下半年重開的蔡厝港圖書館將是首家以可持續性為主題的圖書館,並且將結合擴增實境科技,讓訪客通過手機與書籍「互動」。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3月2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通訊及新聞部開支預算時指出,為了協助新加坡人掌握數碼技能,我國圖書館在過去幾年逐步轉型成為數碼學習中心,下來也會提供可加強體驗式學習的數碼服務。

她以今年將重開的蔡厝港圖書館為例,指該圖書館將結合擴增實境(AR)科技,屆時訪客可通過手機與書籍互動,讓書本內容活靈活現。
蔡厝港公共圖書館(英語:Choa Chu Kang Public Library)是一所位於蔡厝港規劃區新加坡圖書館理局旗下的公共圖書館。此圖書館位於第一樂廣場裡的四樓。以可持續性為主題,所提供的數碼服務將促進訪客對自然生態與生態多樣性的認識。
為了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閱讀和學習需要,國家圖書館管理局自2015年起陸續為不同的公共圖書館進行翻新。至今已有六家圖書館完成翻新,包括武吉班讓和港灣圖書館,下來會翻新的還包括女皇鎮、馬林百列和國家圖書館等。
蔡厝港公共圖書館將是本地首個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重新設計的未來圖書館。圖書館將以數碼服務為特色,旨在鼓勵民眾欣賞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

2 數碼化轉型
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指出,圖書館在培養所有新加坡人的探險和學習精神,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同時也不斷轉型,以配合數碼化時代。
這包括積極擴大數碼資源和書籍收藏,以及在疫情期間提供相關資源,例如舉行網絡安全和健康保健等線上講座。有鑒於此,自去年4月以來,圖管局的線上資料庫使用率激增145%,電子書借閱量則增加32%。

(上海楊浦圖書館智能導航)
易華仁也說,圖管局將通過圖書館及檔案館藍圖2025,繼續探討如何更好地提供閱讀和終身學習的機會,培養出知識淵博的國民團隊。
圖管局自去年初就制定這個藍圖展開對話會及網上公共諮詢活動,至今已收集超過3000份反饋。這些反饋將被納入藍圖,協助圖管局改善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更好地滿足訪客需求。
藍圖將著重在五個層面:提倡終身學習、縮小數碼鴻溝、記錄新加坡的故事、加強與國人的參與,以及促進信息通識。
其中在縮小數碼鴻溝這一方面,圖管局將同政府機構合作,確保不同群體,尤其是年長者能更輕鬆自信地使用數碼服務。

3 實體書
議員迪舒沙(荷蘭—武吉知馬集選區)在補充提問時指出,到圖書館借閱書籍是無法取代的獨特體驗,為了確保下一代能夠閱讀到實體書,他促請政府不要讓圖書館「過度數碼化」。
對此,易華仁指出,政府並非想要取代迪舒沙所形容的體驗,而是希望通過數碼等多個渠道,提升圖書館書籍的吸引力,讓使用者在圖書館所享有的體驗,也能通過數碼平台得以延續。
「我們設想的是在實體和虛擬之間能有良性循環,也會確保在數碼化之際,能保持圖書館的優良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