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的文化產業都是欣欣向榮的,除了報刊雜誌,還有很多的電視、電影等娛樂產品。美國的好萊塢、印度的寶萊塢。還有電視劇迷們耳熟能詳的美劇、韓劇、日劇等等。這些優質的電影電視劇受到了全球大眾的喜愛。而在最近幾年,隨著中國影視產業的逐漸繁榮。一些優質的電影電視劇也在不斷地出口海外,受到了大多數人的喜愛。當然,有星星向榮的自然,也就有逐漸落寞的。新加坡的娛樂圈便是這其中之一,曾經的新加坡也是有過風光時刻的,只是在後續的發展過程當中喪失了前進的動力,最終變成了如今這般默默無聞的景象。曾經的新加坡娛樂圈有多麼的輝煌,又是如何走到如今這般窘境的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起來聊聊這個或許需要被拯救的新加坡娛樂圈。

曾經的新加坡娛樂圈有多麼的輝煌,新加坡曾經打造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電視劇,每一部都可以說是經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加坡劇一度碾壓了t v b 劇以及台劇,畢竟比起要全程粵語對話,靠後期配音的港劇,瓊瑤苦情戲占據主導的台劇。原片便使用全中文對白的新加坡劇,自有其獨特的優勢。九十年代中期,新加坡古裝劇與時裝劇並行,並且不乏令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佳作。蓮花爭霸三面夏娃電影燃情節在中國引起過追劇熱潮。二零零八年的小娘惹更是引起了空前的轟動,他打破了新加坡電影史上十五年來的收視記錄。每天有一百一十多萬人觀看,引進中國之後,依然掀起了收視狂潮,大家族的恩怨情仇加南陽的娘惹文化,加男女主的忠貞愛情。俘獲了大批的觀眾,這些風靡中國大陸的優質聚集,使得新加坡的不少明星在中國站穩了腳跟。再加上同一時期,還有來自新加坡的孫燕姿、林俊傑、蔡健雅等歌手。在歡迎樂團攻城略地。一時間,新加坡明星在整個華語圈混得風生水起。雖然現在這些明星已經漸漸的消失在了我們視野當中。

但江湖上依舊流傳著他們的傳說,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如今的華語圈已經鮮見新加坡的電視劇了,更多地只在他們本土內流行。小娘惹更是被稱作是新加坡娛樂圈在華語圈最後的輝煌只是一次短暫的迴光返照。伴隨著民間赤木主的誕生。英劇美劇闖入觀眾眼帘,中國自製劇水平日趨提高,固守一隅的新加坡劇已經沒有新鮮感。新加坡劇中的現代都市再無吸引力可言。或者確切地說,就連新加坡自己人都對自家的電視劇不感興趣。轉投中國大陸劇、英劇、美劇等懷抱。新加坡娛樂圈的落寞,其實跟很多方面都有關係。首先,新加坡重製造輕文化,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發展的都是經濟領域。在製造業上下了極大的心力,這種重製造輕文化的策略並不能算是錯。畢竟新加坡從建國之初的窮困潦倒,到如今成為東南亞唯一的已開發國家。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在這經濟騰飛的過程當中,新加坡製造業的發展確實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新加坡的文化產業發展就不可避免地被遺忘了。其次,新加坡的新傳媒集團一家獨大,沒有百花齊放的態勢。

少了競爭,新傳媒自然對節目劇集的製作不夠上心,基本上就是一成不變,固步自封,跟不上觀眾的需求,逐漸落伍。與此同時,各國的影視文化市場的高速發展,網絡上各種港劇、泰劇、日劇、韓劇、美劇等輪流轟炸製作。不用心的新加坡劇,生存空間自然就越來越。而且新媒集團的一家獨大也帶來了一個弊端,那就是新加坡演員的老齡化演奏演員青黃不接。對於不少新加坡的觀眾來說。他們所見到的依舊是那些十幾年前的老面孔。在二零一九年新加坡的新紅大獎上獲得是第四後的是陳漢偉和鄭慧玉。而他們早在二十年前就摘得過同樣的獎項了,讓不少網友感慨,二十五年來,頒獎禮只是換了衣服,不換人,最後就是語言問題。新加坡本身是身處於華語圈的範圍之內的,曾經優秀的那些電視劇,也都是以華語為主,才得以在中國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近幾年的新加坡基本對中國市場不太關注,而是更傾向於向東南亞鄰國,如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等推銷自己的作品。而且新傳媒近幾年新出品的劇集只配有英文字幕,馬來西亞引進後也是只有馬來文字幕都沒有配華語字幕。再加上劇中新加坡是華語英語混雜的語言使用。也沒有配音,導致觀眾觀感不佳,新加坡劇自然也就不再受歡迎了。

新加坡與香港一直都是被拿來比較的對象,在經濟發展層面來說,這兩個地方確實不分伯仲。但是從娛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香港卻是遠遠地勝過了新加坡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新加坡電影的黃金時代。現有數據顯示,那十年新加坡共拍攝兩百多部影片。平均年產十幾部,而在同時期的香港,一年的電影產量就超過了兩百部,而香港能夠在娛樂產業上遠超新加坡。同樣也有很多,畢竟娛樂產業發展要尊重多樣性,需要自由開放的輿論環境。更重要的是產業和人才的基礎。襄陽在二戰之後接受了大量的內地知識分子和電影專業人才,奠定了良好的電影工業基礎。而且香港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重視文化意義,香港都比新加坡更靠近大中華文化。圈的核心在東南亞的華人電影市場上,香港產的電影更符合人們心中的正統中華文化的形象。這一點,新加坡先天不足。出品的電影在市場上很難獲得廣泛的認同。不過近幾年來,香港娛樂產業也逐漸地示威,遠沒有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繁榮景象。大華宇軒的文化輸出中心開始向中國大陸轉移,因為香港作為一個小島,不具備長期和崛起的大陸競爭的條件。不過這也是後話了。總的來說,新加坡的娛樂圈漸漸的走向衰落是不爭的事實。但新加坡影視圈曾經風光過,也給廣大華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也是不可抹去的記憶。當然如今的新加坡同樣也在尋找破局的辦法。例如在二零二零年底,新傳媒旗下新繹經濟官微宣布攜旗下藝人進入大陸市場。力推十位符合當下大陸影視市場流行的角色和定位的藝人。例如愛奇藝在新加坡成立了國際總部,與長信傳媒攜手合作,成立了一個寵愛娛樂藝人經紀公司,致力挖掘東南亞地區的優秀潛力新人。並且為他們接軌國際和中國影視娛樂產業,對於新加坡來說,新人無戲可演,只能等著前輩退休的困境或將得到改善。而且聚集更容易通過愛奇藝實現出海。中國對於新加坡娛樂產業的發展也會有不小的提升。那麼我不知道大家看過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新加坡劇呢?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