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3月19日帶領學生考察林氏大宗祠九龍堂
最近報紙接連不斷刊登關於華語與方言的討論,有備受尊敬的長輩,有慷慨陳詞的同齡人,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小朋友。究竟本地華語教育做得夠不夠好?到不到位?我不是語言學家,也不是華文教師,亦無為人父母的困頓,不敢妄自評論。若說有那麼一點點發言權,那便是在大學遇到本地雙語教育結出的「果」。
在國大建築系任教,原本沒有什麼機會見識本地學生的華語,上課都是用英語。幾年前開了兩門選修課,開始帶學生到閩南僑鄉考察,才有機會耳聞目睹。或許是聽慣對於年輕一代華語程度的差評,當聽到他們說華語時,發現他們還能讀華文時,我是大喜過望的。轉念一想,大多數本地華族學生經過母語考試這一關,會華語不稀奇。據我有限的觀察,大多數學生能聽懂日常華語,雖然平日裡不講,到中國後自然而然開了金口,還能彼此指正,互相笑話。儘管是非必要不閱讀,且速度較慢,能看華文的學生也不少,最難的大概是寫作。有趣的是,課程作業是英文的,有些學生會點綴若干華文,想必是很得意的。
由於華族傳統建築的專有名詞大多是漢語拼音,上課時我會將漢字寫在拼音後,加上英文解釋,大部分本地華族學生樂於見到漢字,也有助於他們的記憶。由於布置的作業須開展獨立研究,上進的學生意識到相關領域的英文信息有限,開始查找華語文獻報刊,也讓他們意識到華語專業知識體系的存在,那是一個浩瀚的領域,他們會分享查詢的經驗和找到的資料,甚至要我推薦華文的專業書籍。
一個學期的時間很短,能夠教授的知識有限,然而,學生們為掌握了些華族建築知識感到驕傲——能夠分辨出崇文閣與慶德會建築細節上的差別,能夠看懂鳳山寺雕樑畫棟的典籍故事,能夠區分店屋中不同種族建築文化的影響,能夠了解華族宗鄉組織對於城市發展的貢獻。甚至有學生對我說:「老師,我看到你在《聯合早報》寫的文章!」我不知道他們能看懂多少,可以確定的是,好奇心引領他們關注華語圈。
為培養中小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將文化淺顯通俗化呈現的同時,應加強對於本地華族文化的多面向研究,讓年輕一代見識其廣博精彩。在哀嘆華族文化式微,缺乏學習華語的大環境時,往往忽略本地城市與建築景觀中無處不在的華族文化遺產。事實上,早期廟宇的建造有著明確的教化目的,讓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平民,在敬拜神明的同時學習禮儀道德,從而傳承華族文化。
雙語政策讓學生有機會學習母語,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幾年的掙扎磨鍊,他們多少具備識文斷字的能力,進入大學後若沒有進一步的引導,華文水平難免停滯不前。對於這些擺脫華文應試壓力,有著獨立思考能力的年輕人,正是鼓勵他們探索華族文化的時候,身為華人的驕傲將是終生學習華語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