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與病毒適應性共存,回歸乙類管理條件日趨成熟;有新加坡實踐先行

2022年12月10日   •   3萬次閱讀

對這一波新疫情,我們並不感到意外。前幾天,衛生部已提醒,本月是出國旅行高峰,應該會出現新一波。

另,早在2021年10月2日,新加坡政府跨部門抗疫小組聯席組長黃循財就說過,如果感染新冠,不要恐慌,也不要感到難為情,因為「我們每個人早晚都會被感染」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

人類實現與病毒的適應性共存

黃循財「每個人早晚都會被感染,不要恐慌,不要感到難為情」這句話似乎得到中國專家的響應。

2022年12月6日下午,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原副主任馮子健在「如何理性面對奧密克戎」專題報告中指出,當前的奧密克戎毒株傳播能力強,具有高度的傳播隱匿性,給防疫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他說,經過三年的準備,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基礎,90%以上的三歲以上人口都獲得了兩針以上的接種,這給後續政策的調整提供了最大的安全保障

馮子健說,在疫苗免疫的基礎上,再經歷自然感染,可以使人們對病毒的免疫力得到溫和的加強,使病毒對人類的危害大大鈍化。隨著人群的感染背景的豐富,會形成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的共同構成的雜合免疫,使人群有更強免疫背景,最終使奧密克戎向著周期性、季節性的常見呼吸道傳染病方向發展,新冠病毒由此建立其生態位,而人類則實現與病毒的適應性共存。

馮子健說,目前非常可以肯定,奧密克戎已經變得溫和了,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在50%以上,還有接近50%比例的感染者雖有咳嗽、咽痛、頭痛、流涕、發燒等症狀,但比較輕微。

他說,不論政策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調整,我們多數人都難免遭遇一次感染。根據數學模型測算,當第一波大規模衝擊達到最高峰時,我們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達到60%左右,隨後會逐步回落到一個平穩期,最終我們可能80%-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

馮子健說,在這個過程中亟需做好以下幾件事:第一,採取適當的壓制高峰的措施,包括減少人員聚集、減少堂食和娛樂活動、鼓勵非關鍵工作崗位居家辦公等,減輕疫情高峰對醫療系統的壓力。

第二,疫情高峰會給醫療系統帶來巨大的壓力,需要提前做好醫療服務的流程、模式轉換的準備,還要改進醫院的管理模式,保護正在住院的其他各類病患,並儘量減少因醫護人員感染而造成的人員壓力。

第三,要進一步加快疫苗的接種進程,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的接種進程。

他說,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如果由於自己感染,導致其他人也被感染,請大家不要有內疚感,也不要自責

馮子健說,目前全世界超過百億劑的疫苗接種數據表明,疫苗是很安全的。中國絕大部分民眾都完成了三針疫苗接種,當務之急是推進老年人的疫苗補接種。在這之後,相信中國會推出新型疫苗或第二劑加強針。到時候,無論疫情在什麼階段,建議大家都要儘量接種。

張伯禮:新冠肺炎回歸

乙類管理的條件日趨成熟

12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從病毒及疾病特點看,當下延續甲級管理的必要條件已經明顯逐漸減少,綜合來看,新冠肺炎回歸乙類管理的條件日趨成熟。

他認為,張伯禮認為,對照傳染病防治要求,當前的防控措施,也正體現出乙類管理的特徵。

張伯禮說,「將新冠肺炎回歸到乙級管理,可以將大量的醫療資源從方艙醫院中釋放出來,回歸到正常的診療中;在搶救新冠患者中,可以將精力重點放在重點人群上;也可以為未來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據,做到有法可依。」

他說,「冬天已然來到,春天不遠了,何況來年還是早春。」

馮子健和張伯禮的看法與新加坡過去一年堅持的策略應該屬於基本相同的路徑,尤其跟李顯龍去年10月的電視直播講話,觀點高度一致。

看來,英雄所見確實略同。

然而,還是有些小差異。例如,新加坡儘管早在去年10月就走了新路線,但至今仍強制要求陽性人員居家康復、居家隔離,不可外出。另一方面,昨天答覆「如果感染奧密克戎,應當注意什麼」的提問時,馮子健建議,請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儘量保持距離,減少近距離解除,如果不得不跟其他人接觸或前往公共場所,務必戴好口罩,遮掩口鼻。

步子是邁得更有自信的。

李顯龍演講的幾乎每句話都在

為他們的觀點背書響應

新加坡的抗疫防疫,也經歷過重大的戰略調整。

2020年1月,新冠疫情在新加坡出現。在應對了原始病毒那一波爆發之後,由於新加坡執行清零政策,長達10個月的時間,社會面基本清零。

但是,到了2021年7月,新加坡遭遇了德爾塔波,破防了。

一個月後,8 月,新加坡提出共存方案,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逐步放寬新冠檢測、人員聚集和國際旅客入境的限制。10月8日,總理李顯龍作電視直播,向所有民眾交底,解釋為何政府放棄清零,改為「共存」。

我們來重溫一下李顯龍那次電視直播講話的要點:

1 清零:我們曾經的追求

我必須與大家傳遞這些訊息,因為接下來幾個月,能否團結一致,至關重要。

2020年,疫情初發時,我們面對的是鮮為人知的病毒,我們只能依賴應對非典的經驗和知識,我們陸續對病毒有了一些認識,於是逐步調整

我們當時的策略是,盡力讓國人不要被感染。於是,我們推出限制措施,把新增病例壓到最低。我們判斷,這是減少重症和死亡的最好辦法

當時,我們採取的是清零策略,當時人口尚未接種疫苗,人們對病毒尚未有免疫力,染病的話,後果很嚴重。

由於原始病毒傳播力不強,我們的封鎖措施可以阻斷病毒。

清零策略基本成功,我們避免了其他國家出現的群病群死。我們的病死率是全球最低的之一。

當時,我們開始規劃並取得疫苗供應。我們的國家接種計劃十分成功,目前(2020年10月)近85%人口已接種,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保護。

疫苗接種大大降低了重症率,大部分(98%)確診病人是無症狀或輕症,只有2%是重症,其中0.2%需要ICU治療。換句話說,由於疫苗的保護,新冠不再是可怕的疾病。

變異病毒德爾塔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局面。德爾塔株傳染力很強,遍布全球。即便全民接種,即便封城,也無法阻斷病毒的傳播。幾乎所有國家接受了這個現實。

而且,即便我們通過嚴格限制措施暫時壓下病毒傳播,一旦我們重新開放,必須迎來一波波新疫情。由於新加坡人口沒有形成自然免疫,尤其容易受到衝擊

我們絕大部分人沒有感染過冠病,我們的自然免疫力很低,即便已經接種疫苗,仍有可能被感染。因此,我們仍有被感染的風險。

新加坡無法長期封鎖。封鎖不會成功,而且代價很高。我們將無法恢復正常生活,無法社交,無法重開邊境,無法重啟經濟。

我們每一次封鎖,就會再一次衝擊商業,員工會失業,兒童會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分居兩地的家人難以見面。這些都加劇了人們的心理和精神壓力

因此,幾個月前,我們判斷,「清零策略」對我們來說已不再現實。所以我們採用「共存策略」

2 共存:新常態

共存並不順利。2020年8月,我們達到80%人口接種率,我們解封了部分措施。我們預想到病例會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比我們預想的快,因為德爾塔傳播力實在太強。

本波疫情剛開始時,我們的醫療系統還能應付。但是,如果病例不斷上升,我們的醫護人員肯定疲於奔命。病例大肆上升,重症病人也會增加,這麼一來,住院病人和ICU病人肯定也增加,我們的醫療資源就會迅速被擠兌。

因此,我們2021年9月收緊了限制措施,目的是壓緩傳播,讓醫護人員有喘口氣的機會,同時,我們抓緊時間給醫療資料增容擴充,加強治療能力

下一步,我們必須堅持共存策略。首先必須調整的是心理。我們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嚇壞。我們必須儘可能正常地過生活,採取個人防護措施,遵守限制措施。

3 冠病是可知的,不嚴重的

有了疫苗,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冠病現在是可治的、不嚴重的。(編按:李顯龍本次講話的時候,流行的說德爾塔,致病力相對弱的奧密克戎尚未出現)

尤其是年輕人。對其他人來說,即便年齡不小,但已經接種了疫苗,問題不會太大。冠病現在主要的威脅是老人,特別是80歲以上年長者,和60歲以上未接種疫苗的人員。

對其他98%人口來說,如果我們被感染,我們完全可以居家家康復,就像患了流感居家康復一樣。

因為,居家康復是常態。無症狀和輕症病人居家康復,可以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人,尤其年長者。

當然,如果家裡有體弱人員,你可以到社區隔離設施進行隔離和康復。

許多人仍對居家康復質疑。因為他們對冠病害怕,擔心傳染給其他家居成員,也擔心萬一轉為重症無法求救

我理解這些憂慮。

我向各位保證,我們會給大家提供支援。之前,我們準備不足,現在我們改進了。任何人在居家康復時如果出現嚴重症狀,我們會送院並提供必要治療

我們也會讓大家清晰知道如何進行居家康復,流程不再複雜。

4 我們早晚有一天會接觸到冠病病毒

我們最擔心的是年長者,尤其是尚未接種的、有基礎病病史的年長者。

我們早晚有一天會接觸到冠病病毒,包括年長者。對他們來說,風險很高。如果我們每天新增5000起,就有可能有100起會轉為重症。

在接下來幾周,我們會看到死亡病例繼續上升。我們必須保護好自己,未接種的趕緊去接種,尤其是年長者。年長者應該儘快接種加強針

目前12歲以下兒童沒有疫苗保護。雖然數據顯示兒童感染極少轉為重症,但父母感到焦慮,我充分理解。

我們正關注兒童疫苗試驗。一旦試驗成功,獲得批准,我們會第一時間安排兒童接種,這很可能在明年年初。(編按:新加坡從2021年年底開始給5歲至11歲兒童接種,並從2022年10月24日開始給6個月大至4歲嬰幼兒接種)

5 必須重新與世界接軌

我們必須重新與世界連接,包括重開邊境。企業與投資者需要出境做生意,學生需要出境求學與實習,分居海內外的家人要團聚。

我們與疫情穩定的國家進行邊境重開,可以讓我們與全球供應鏈維持聯繫,維護新加坡的國際樞紐地位。

接下來幾個月是關鍵。未來幾周,新增病例仍會上升,醫療系統仍會受到壓力,我們可以減慢德爾塔的傳播,但我們無法阻止

峰值總會來到,但我們無法斷定是什麼時候。從其他國家的經驗判斷,希望我們的峰值在一個月內出現。

峰值之後,醫療系統壓力減輕,我們到時就可以逐步放寬限制措施。不過我們必須謹慎解封,避免又出現新的一波。

對廣大國民,我們需要你的支持:醫院和醫護人員是我們的最後防線,我們要保護好他們。我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儘快接種疫苗,如果感染,居家康復。

6 新常態下恢復正常生活

抗疫尚未成功,目前看起來前途茫茫,但我們確實是在向新常態穩健邁進。

在本波之後,將來仍有可能見到新一波,尤其如果出現新的變異病毒。屆時,有必要的話,我們仍得時不時推出限制措施,但是,由於醫療資源屆時已擴充,而且自然免疫力提高,病毒的傳播不會太快。

在新常態下,我們的醫院可以如常運作,我們可以重新過正常生活,包括大型活動。

555

她只是去上課,卻永遠沒能回家!
2025年05月09日   •   5萬次閱讀
真實記錄,我在新加坡受鞭刑的全過程!要向執行官說「謝謝」
2025年05月15日   •   4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做了刮宮小手術,花了37000!」
2025年05月13日   •   4萬次閱讀
比爾蓋茨來新加坡也要吃食閣,排隊拼桌吃榴槤,超接地氣
2025年05月09日   •   1萬次閱讀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2025年05月10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打工人勿躺平!超全巴士攻略,一鍵直達馬來西亞嗨玩周末
2025年05月12日   •   1萬次閱讀
讓孩子在新加坡成百萬富翁!每月CPF存400新幣,在他們65歲時有100萬!
2025年05月14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熱到爆!有沒有不花錢又能涼快下的?
2025年05月14日   •   1萬次閱讀
「川普朋友圈唯一受邀者」 ,周受資攜妻子亮相Met Gala 紅毯再成焦點
2025年05月09日   •   1萬次閱讀
世界首富 比爾蓋茨也打算來新加坡定居,設立家辦了
2025年05月10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公婆奇葩育兒方式,讓我第一次有了離婚的念頭……」
2025年05月11日   •   9747次閱讀
比爾・蓋茨為何青睞新加坡?
2025年05月13日   •   9576次閱讀
比爾·蓋茨盛讚:新加坡確實令人讚嘆,迫不及待想再來
2025年05月15日   •   7695次閱讀
曾是青少年的運動鞋天堂 女皇道購物中心會不會也走入歷史?
2025年05月13日   •   6327次閱讀
比爾蓋茨在新加坡找房!臉書聯合創始人也入籍新加坡,還有他們...
2025年05月10日   •   6156次閱讀
新加坡自雇EP為什麼建議至少6000新幣的月薪
2025年05月09日   •   6156次閱讀
股神巴菲特的15個投資建議,在新加坡必看
2025年05月09日   •   5472次閱讀
兩人的一滴滴鮮血,都……
2025年05月15日   •   5301次閱讀
功成身退,薪火相傳:新加坡政治元老王瑞傑、張志賢同時隱退!盤點其對國家發展的奠基性貢獻
2025年05月09日   •   4959次閱讀
亞洲四小龍新加坡
2025年05月15日   •   4617次閱讀
權力魔方轉動!黃循財新內閣暗藏三大玄機:雙副相制、65後全面接班、新生代閃電入閣!
2025年05月14日   •   3420次閱讀
驚!年輕家庭拒內卷炫富,借「新加坡身份」開啟理想生活新實驗!
2025年05月10日   •   3249次閱讀
在新加坡打到「神仙車」!綠植裝飾配免費零食,乘客直呼:情緒價值拉滿了
2025年05月10日   •   3249次閱讀
當 「孤獨死」 敲響警鐘:新加坡 PR 政策釋放暖意,國際生及工作者迎來身份規劃新機遇
2025年05月14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