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調查顯示,有八成受訪國人認為應該把英語測試列為新移民的遴選標準。(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申請入籍新加坡的新移民到底該不該通過英語測試?
亞洲新聞台近日公布的一項非正式民調顯示,受訪的500名本地出生公民當中,有80%認為需要。
據報道,這項民調的樣本分布符合新加坡人口的結構特徵。如果這項調查具有一定代表性,意味著大部分國人的看法與政府相左。
2月27日,政府曾表明不會將英語測試列為新移民遴選條件。
當時,反對黨領袖畢丹星在國會辯論中建議,英語測試應該作為新移民的遴選條件之一,以確保新移民更容易融入本地社會,減少不必要摩擦。
代表政府作出回應的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則以三大理由,駁斥這項建議:
申請入籍者通常已在本地工作及生活好幾年,能說流利英語並不稀奇,沒必要再測試;
英語不流利的通常是新移民的配偶,測試這些人的英語程度,很可能會令新移民產生一種新加坡不歡迎他們配偶的錯覺;
新加坡也有一些不會講英語的居民,但這不意味著他們融入本地社會的程度比不上其他人。

畢丹星拋出的英語測試建議引起不小迴響。(通訊及新聞部)
這次調查顯示,八成受訪國人支持把英語測試列為新移民遴選條件,乍看之下幾乎是一面倒的風向。
但如果仔細爬梳進一步數據,卻能發現這未必是鐵板一塊。
非華族更支持讓新移民考英文
首先,針對新移民是否該接受英語測試,華族受訪者和其他族裔受訪者的看法有不小落差。
94%的馬來族受訪者和86%的印族受訪者認為入籍標準應該包括英語測試。相比之下,只有76%的華族受訪者認為應該考英語。
這不難理解。 根據新加坡「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出生於中國的本地居民(即已入籍新加坡的公民或永久居民)當中,只有61.8%諳英語,為本地移民三大來源國(印度、馬來西亞、中國)最低。
換句話說,不諳華語的馬來族和印族國人根本無法有效與這群人溝通。這兩個族群更傾向將英語測試列為新移民的遴選條件,是在意料之中。
與此同時,本地有多達62.3%人口諳華文,當中相信絕大部分為華族。
因此,對大部分華族國人而言,與不諳英語的新移民溝通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也難怪支持把英語測試列為新移民遴選條件的華族比例較馬來族和印族來得少。

非華族受訪者更傾向將英語測試列為新移民遴選條件。(海峽時報)
或許人們只是希望新移民入籍難度提高?
值得玩味的是,如果不問是否應該為入籍申請增設英語測試,認為「新移民能用英語溝通是很重要的」受訪者比例下滑不少。
相較於94%馬來族受訪者和86%印族受訪者支持把英語測試列為入籍標準,只有66%的馬來族受訪者和63%的印族受訪者認為新移民能用英語溝通是很重要的。
同時,相較於76%華族受訪者支持把英語測試列為入籍標準,認為新移民能用英語溝通很重要的華族受訪者,則進一步滑落至47%。
這不小的落差,難免令人猜想,要求把英語測試設定為入籍條件,會不會只是人們純粹希望能提高移民門檻的一種心理投射?
這與新加坡人近年來對移民政策普遍抱持較保守看法的風向不謀而合。
也就是說,只要能給移民程序增加難度,無論是英語測試、新式英語(Singlish)測試、還是新加坡歷史測試,甚至是任何測試,只要能達到提高移民門檻的效果,讓新移民更難入籍,受訪民眾或許都會表示同意?
出現這種聯想,與新加坡人近年來對移民政策抱持較保守看法的風向脫不了干係。
根據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2021年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儘管75%受訪國人認為新移民有助於刺激我國經濟,但有過半(50.3%)國人認為移民會搶走新加坡人的工作,有53%受訪者認為政府在協助新移民方面花太多錢。
這些數據顯示,國人對於過多新移民湧入瓜分資源是相當在意的。 在入籍申請中多增設一道英語測試關卡,相當於在某種程度上收緊入籍標準。
有沒有可能,新加坡人真正在乎的,不是新移民能不能說英語,而是希望國家的移民政策不該太寬鬆?

英語測試是否該作為入籍條件近日在本地引發熱議。(網際網路)
何者才是融入本地社會最重要的準繩?
能否融入新加坡社會,始終是接納新移民最重要的考量。
不可否認的是,所謂融入本地社會,畢竟還是相對抽象的概念。相較之下,能用本地通用的英語溝通,是一種比較容易量化和直觀的衡量方式。
但根據新加坡政策研究所2021年的調查,國人認為新移民欲融入本地社會最重要的三大價值觀分別為尊重法治、寬容及尊重多元種族。
這顯示,在不同調查給出不同選項,所謂融入本地社會的準繩也會有所差異。
因此,英語測試是否被大多數國人視為是融入本地社會的最重要條件,單靠一項簡單調查,可能無法得到明確答案。
同時,在英語測試是否列為移民門檻的爭議下,當局和民間也該思考:國人究竟是不希望更多不諳英語的新移民入籍我國,進而改變新加坡風貌?還是純粹希望調高移民門檻,避免國人享有的資源被過多湧入的新移民稀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