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陞強調,解決邊緣青少年犯罪問題應側重儘早提供援助,並改善社會服務,政府的目標是採取全面的方式,協助青少年和他們的家人不必各自向多個機構尋求幫助,重複敘述狀況。
本地被捕的青少年有下降趨勢,從2014年的約3100人,下降約13%至去年的約2700人。不過,要解決邊緣青少年犯罪問題仍得儘早提供援助,並改善社會服務,協助青少年充分發揮潛力。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李智陞昨天在防止青少年犯罪、重犯和改造青年跨部門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Rehabilitation and Recidivism,簡稱NCPR)舉辦的青少年對話研討會致辭時指出,青少年在人生這個階段較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包括網絡和現實生活、家人和朋友,邊緣青年和年輕罪犯可能缺乏家人的支持或誤交損友,才會誤入歧途。

從「上游」助年輕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李智陞說,這些因素雖然不完全在青少年的控制中,卻對他們成長過程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當局須了解青少年為何會處於邊緣,並儘早介入解決問題,如通過預防性推廣活動和教育等。
他說:「我們在『上游』儘可能提供幫助,是要協助年輕人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習慣和行為,打破濫用毒品或犯罪的循環,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
李智陞也強調,政府的目標是要採取全面的方式,並提供便利與進行協調,以協助青少年和他們的家人,讓他們不必各自向多個機構尋求幫助,重複敘述狀況。
一些措施包括由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制定的案例援助規劃指南(Case MAP),讓各機構在協助情況較複雜的家庭時有共同的依據,參考最佳作業方式;以及上個月起在文禮和裕廊西一帶學校試行的社區合作聯繫網(Localised Community Network),透過分享數據及時找出邊緣青年。
NCPR在2017年成立了青年諮詢團隊,由14名背景不同的青年成員針對有關青少年的政策和項目提供觀點和建議。
成員之一的黃靖軒(17歲,中區工藝教育學院一年級生)之前因父母離異,導致他14歲時加入私會黨,還因吸電子菸被學校處罰鞭打。
母親在他念中三時哭著說了一句:「我的寶貝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才讓他醒悟並痛改前非。
黃靖軒兒時也看到姑姑吸毒被捕,姑姑還曾因向祖母要錢買毒品不遂而將她踢傷,姑姑的孩子也沒人照顧,讓他感觸頗深。黃靖軒目前是中央肅毒局的反毒大使,今年3月也代表新加坡參加聯合國反毒青年論壇。
他受訪時說,身為青少年,他能更好地和其他青年溝通,並以本身的經歷鼓勵他們如果願意自救,將能和他一樣走出困境。
另一名團隊成員葉官傑(25歲,全職國民服役人員)也曾加入私會黨和吸毒,並在14歲時因搶劫被判入男童收容所兩年。他如今已改過自新,並在約兩年前創立面向本地中小企業的電子貿易平台Eezee.sg。
葉官傑是Youth GO!計劃下協助邊緣青年的義工。他說:「我希望讓更多像我這樣的青少年知道,他們只要願意嘗試,就能脫離這個循環。多數邊緣青年知道這些行為不好,我們現在通過和他們交談、做朋友,從他們的觀點幫助他們發現日後要怎麼做。」
昨天的研討會共有650名學校領袖、訓導教師、社工和執法人員出席,探討青少年犯罪趨勢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