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9日,位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馬來聯邦國會大廈中,一場決定新加坡未來命運的投票正在進行,然而出乎世人意料的是,馬來西亞國會議員全票贊成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聯邦。

次日,新加坡官方宣布獨立建國,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獨立建國後的新加坡在短短數十年內,從一個彈丸小國蛻變成東南亞乃至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奇蹟。
那麼為什麼馬來西亞會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聯邦,放棄這塊風水寶地,這其中又有什麼隱情。
寄人籬下 心生不滿
179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海員華萊士,在一次遠洋貿易中踏上了新加坡的土地,新加坡因其獨特的港口地形,很快吸引了英國政府的注意。1824年,英國艦隊開進新加坡港,並將新加坡納入其東南亞殖民體系之中。

在英國殖民者長達百餘年的經營下,新加坡成為了英國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點。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侵略者,駐紮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英軍幾乎是一槍未發,就將這塊戰略要地拱手讓人,英軍的不抵抗行為刺痛了新加坡當地百姓的內心。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從日本人手中重新接手了新加坡,然而此時正值全球獨立熱潮,英軍在二戰時期的不作為行為導致英國失去了新加坡百姓的民心,同時戰後國力急速衰弱的英國也無力再經營海外殖民地。
到了1960年,英國政府在新加坡的勢力已所剩無幾,兩年後,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約見新加坡華人領袖李光耀,提出將馬來亞、新加坡、砂拉越、汶萊、北婆羅洲合併,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同年,新加坡舉辦了全民公投大會,有超過七成以上的新加坡百姓選擇同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次年,新加坡正式加入馬來西亞,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一員。
然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蜜月期並沒有持續太久,新馬合併後,兩地矛盾開始慢慢爆發。
首先,在馬來人民族主義組織馬來亞巫統看來,馬來西亞的成立只是把"馬來人的馬來亞"變成了"馬來人的馬來西亞",馬來人作為與生俱來的馬來亞統治者,必須在政治上以及行政管理上享有特權,必須控制全國的武裝部隊以及警察力量,擁有特權才能夠不讓原住民感到心寒。
同時也要准許華人自由地辛勤勞動,發家致富,但是不能讓馬來華人試圖滲透進馬來西亞政府之中,這樣的主張在短時間內形成共識,馬來人和華人都願意接受政府的安排。

與馬來亞不同的是,新加坡當局認為馬來西亞就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所謂的"馬來人的馬來亞"。
李光耀曾不止一次地表示,如果馬來西亞要在東南亞乃至世界領域獲得成功,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地區大國,首要目標就是平衡境內所有種族以及各路經濟集團的平衡。由此可以看出,李光耀早已不滿馬來人的政治特權。
而到了1965年,李光耀和馬來西亞境內的其他反對黨領袖舉行會晤,決定結成馬來西亞團結大會,李光耀在機構的宣言中明確:
"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意味著,這個國家不能同任何一個社群或種族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福利和利益划上等號。馬來西亞是所有族群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亞一個族群的國家。"

在經過英國殖民者的百餘年統治之後,新加坡吸納了歐洲文化,社會開放並且多樣,各個種群之間是權利平等的,新加坡當局對馬來人的特權十分抵制,而偏偏馬來西亞國父東姑又想把馬來人的無理特權制度推廣到新加坡。
但是此舉遭到了李光耀等人的強烈反對,這也迫使馬來西亞當局在合併條約中加了一條"不應該在公共服務或者貿易中留有馬來人特權"的規定,儘可能平衡了新加坡人馬來人之間的權力平衡。
但是馬來西亞當局賊心不死,吉隆坡方面依舊希望可以在新加坡實行與馬來西亞其他地區無異的馬來人特權制度,為兩地關係蒙上陰影,在兩大種群之間埋下了禍亂的種子。

新馬分裂 天下大變
當矛盾日益尖銳時,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當局為了避免分裂,雙方都提出了幾種解決方式。
在1964年12月,新加坡當局向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提交了新馬權力重新分配申請,李光耀表示希望新馬雙方能回到合併前的情況:"將過去新加坡政府權限內的權力全部歸還與新加坡政府,馬來西亞中央政府負責國防以及外交事務,但是在行動之前必須要和新加坡政府進行磋商。"
但是馬來西亞當局認為新加坡不能在馬來西亞聯邦國會中擁有代表,而新加坡表示絕不讓步,因此這一解決方案被擱置。

既然協商的方式無法消弭矛盾,東姑等人希望通過暴力手段進行武力鎮壓,並決定逮捕李光耀等新加坡領導人,但是此舉無疑將馬來西亞置於不義之地,馬政府將承受強大的國際壓力。
首先,英國等方面明確表示強烈反對用暴力解決問題,再者,李光耀有著極高的國際地位及名望,在亞非拉地區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如果東姑政府試圖逮捕李光耀,那麼將會給馬來西亞當局掀起更大的風浪,局面將更加難以收拾。因此,這一方案無法實行。
兩種方案均不可行,那麼給馬新兩地政府的唯一方法就是分家,吉隆坡方面希望以這樣的方式消除內部隱憂。
但是對於新加坡而言,分家意味著失去馬來西亞的市場,而如果馬政府蓄意報復,可以卡住新加坡的食物及淡水輸入途徑,那麼對新加坡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
然而分家已經是當時最理想而可行的方法。

1965年8月9日,吉隆坡國會正式宣布新馬分家。
然而分家的事實卻違背了李光耀等人的初衷,李光耀的本意是消除馬來亞人在馬來西亞地區的特權階層,卻沒有想到會落到被逐出聯邦的結局。為此李光耀在公共場合多次落淚,表達自己對新馬分家這個既成事實的悲憤之情。
相比於情緒激動的李光耀,東姑倒是鬆了一口氣,東姑表示新馬之間矛盾已久,分家才是唯一的選擇,自馬來西亞成立開始,馬來西亞政府和新加坡政府之間就存在著諸多分歧,這些分歧涉及到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以致於只有分裂才能成為解決新馬矛盾的唯一方式。
同時,新馬分家也意味著最能威脅馬來亞人特權的李光耀離開了馬來西亞的舞台,馬來西亞刨除了一個不穩定的因素,東姑的總理寶座也能坐得安穩。

新馬不分 天下姓李?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後,面臨巨大的發展困局,在此危亡存疾的關鍵時刻,李光耀發揮了其極其出色的執政能力,身為新加坡政府首任總理,李光耀走上了一條史無前例的治國之路。
首先,李光耀頒布法令,將英語列為新加坡第一語言,此舉雖然引起了部分華裔老人的不滿,但是向外界表明了新加坡吸引外商投資的誠意及決心。
在吸引到大量的外商投資之後,新加坡當局為了能夠留住外商,建立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李光耀決定推行嚴苛峻法,保留了一些至今仍令人詬病的非人道刑罰手段,諸如鞭刑,杖責等。
李光耀的霹靂手段可以說是頗具成效,新加坡經濟在七十年代迅速騰飛,一躍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之中。李光耀將一個處於亡國邊緣的彈丸之國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了世界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奇蹟。

在獲得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之後,李光耀開始了自己的政治強人之路,在新加坡開始進行威權政治,新加坡能夠威權政治合法化,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新加坡人民的脆弱性。
在新加坡建國後,李光耀經常向國民灌輸危機意識,告知百姓如果想讓新加坡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就必須要建立一個強大而有力的政府。因此新加坡人民比較能夠接受政府集權,而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就可以一直控制意識形態及人事部門,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公共管理。

新加坡一躍成為已開發國家之後,時人都認為新加坡當局會改變原有政策,進行政治和法律改革。
然而李光耀卻認為,新加坡並不是完全的民族國家,而是多元化移民國家,如果效仿瑞士進行全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集體民主,會加深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因此,保留原有體制才是新加坡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
李光耀當政期間,就開始著手培養自己的兒子李顯龍。
1990年,李光耀從新加坡總理的位置上卸任,李光耀的親信吳作棟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吳作棟在任期間,新加坡在原有政治經濟體制上進行部分改革,成功渡過了九十年代末期席捲全亞洲的金融危機,為後續李光耀之子李顯龍上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2004年,李顯龍執政的時機已然成熟,吳作棟正式辭去新加坡總理一職,李顯龍成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一時間新加坡被人戲稱為李家坡。
而李光耀種種為子女鋪路的行為也自然引起了各國人民的討論及非議,老一輩新加坡人甚至有「如果新加坡沒有脫離馬來西亞聯邦,那麼馬來西亞如今也是李家人天下」的說法。
李光耀是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強人,他的身上具有傳統華人的獨特儒家精神及文雅氣質,正是這份和傳統政客不同的氣質使得李光耀具有極高的人格魅力,在東南亞的華人圈中擁有極高的名望。
而這也是馬來西亞當局忌憚李光耀的原因之一,當國內的少數族群達到一定比例,且領袖是一個頗具人格魅力的政治強人時,國家就有可能會出現反客為主的情況,進一步加深主民族和少數派民族之間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