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侷促請公眾,在抗疫措施期間,更須緊急加強防範伊蚊的工作。 炎熱天氣影響,新加坡骨痛熱症病例持續攀升。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發布的數據顯示,進入2020年以來,新加坡出現了超過5000起骨痛熱症病例,較去年同期確診超過一倍,並且以前不常見的第三型骨痛熱症病毒感染病例在過去三個月有所增加。而截至這個月5日,死亡病例達到五起。

今年1月份的第三型病毒病例約占47%,高於第二型病毒的39%。新加坡環境局表示,過去30年不曾大規模流行第三型病毒,國民對第三型病毒的免疫力較低,為此將繼續展開滅蚊行動,並呼籲個人和社區採取行動預防蚊蟲滋生、減少伊蚊數量。
新加坡共有約116個骨痛熱症病例集中區。範圍最大的兩個分別是裕廊西91街和武吉巴督百比林圈。隨著炎熱天氣即將到來,加上主導病毒類型可能轉變,環境局上周啟動常年預防骨痛熱症運動,接下來兩個月將加強防蚊工作。

當局表示,即使在明天起實施的阻斷措施期間,包括檢查住房的滅蚊工作,仍然會繼續進行。
當局也籲請企業和建築業主,確保在防疫措施期間,採取足夠的防蚊措施。
新加坡2019年共確診15998起骨痛熱症病例,是2018年3283起的近五倍,創下五年來新高,死亡病例為20人。
新加坡骨痛熱症即為中國俗稱的「登革熱病」,是由蚊蟲叮咬所引起,病毒在人體的潛伏期為3天到14天,患者通常會經歷突發性的高熱及變化複雜卻又不明確的徵象和症狀,嚴重者可引起併發症導致死亡。

它是通過受感染的雌性伊蚊把濾過性病毒傳染給人類,一般當蚊子叮咬到感染濾過性病毒患者的血時,便感染上病毒,通過到處再叮咬人,便把這種病毒傳染給其他健康的人。骨痛熱症,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骨痛溢血熱症,另一類為骨痛休克綜合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