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戲曲演出像接力賽一樣。新老劇社、中學戲曲學會,你方唱罷我登場。潮劇、越劇、京劇、粵劇、歌仔戲,一台又一台陸續和觀眾見面。還有作為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2024年「華彩」開幕大戲的潮劇《典妻》,醉花林邀請廣東潮劇院、韭菜芭城隍廟劇團邀請廣東省潮劇藝術院和廈門歌仔戲劇團、新加坡莆仙同鄉聯合會邀請福建莆仙戲劇院,加上新中合作項目——為蘇州工業園區成立30周年主辦呈獻的《牡丹亭》(蘇州崑劇院),真叫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眾應接不暇。

▲潮劇《典妻》的老秀才(陳運龍飾)和被典當的妻子(陳緯恬飾)
任何地方的戲曲發展,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1]。不同劇種如此密集的演出,文教組織、宗鄉會館及文藝團體辦文化講座、新書發布會、文史展覽會、美食節;中小學生演講、翻譯、講故事、相聲比賽等等。作為在新加坡有近兩百年歷史、民眾所熟悉與喜愛的文化藝術形式,依然有深刻認識其價值的當代群體,盡心力以不同方式守護、傳承與傳播,可視為當前華社對文化傳承意識的逐漸加強。

▲南華潮劇社在柬埔寨金邊演出的喜劇《扛石記》中的母親(林惠枝飾,左)、不孝子(張明福飾,中)、惡妻(佃伍妹飾、右)

▲華族戲曲工作室的《趙氏孤兒》中,林楚強飾程嬰,陳巧鸞飾莊姬
新加坡中學推廣戲曲的佳例
先說一個例子:武吉班讓政府中學的黃梅戲《白蛇傳》。黃仕英和胡桂馨伉儷創立的敦煌劇坊率先在校園播下戲曲展演的種子。1995年,戲曲學院成立不久,在教育總司長葉順光(John Yip Soon Kwong)的支持下,於公教中學舉行了戲曲進校園說明會。我介紹了戲曲學院為中小學生設計的各種特色課程,出席會議的19位中學校長和21位副校長與眾多華文部主任、老師都認可這些課程的教育意義與功能。很快,就有負責老師邀請戲曲學院為學生演出如《三打白骨精》《羅摩衍那》《阿Q的故事》《林謀盛》選段等等為學生打造的節目。但我最希望能推進的是:接受我們委派教師到學校培訓學生、演出戲曲劇目,與戲曲學院共同建設校園戲曲文化。學生指導排演,才能讓他們在其過程中,真正體驗戲曲的博大精深與高雅精湛。
武吉班讓政府中學(簡稱武中)是最早參加戲曲學院培訓,演出完整劇目的學校。先以我和莊惠煊根據《灰姑娘》改編與導演的小戲《繡鞋奇緣》,參加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三屆「青年劇展」。徐艷芬校長(Shirleen Chee Yan-Hoon)在觀看演出後,看到戲曲劇目的排演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當機立斷接受排演跨文化原創劇目《羅摩衍那》在翌年公演的建議。那是我編導、朱飛躍和張輝合作編腔的黃梅戲,1999年在泰國國家劇院首演,2000年在印度巡演的劇目[2]。負責編導的陳國華主任煞費苦心鼓勵學生參加培訓,反應不錯。陳主任慧眼識人才,選了籃球健將張宇豪飾演拉瑪王子、馬來學生法伊莎(Faizah Samsudin)飾演習妲公主,印族學生范瑪(Varma Vinod)飾演國王。戲曲學院組織了包括秦占寶、張莉、林嘉等人的教師團隊,在武中排練了近半年後於維多利亞劇院隆重公演。2004年5月13日時任教育部長尚達曼訪問武中時看了這部多元民族學生演出、取材自印度史詩的戲曲後非常高興,離場前連連為學生的努力點贊。他在8月8日的國會發言里,表揚了武中為跨文化戲曲所做出的努力。《羅摩衍那》翌年受印尼廖內省政府的邀請,到其首府丹戎檳榔舉行的國際藝術節演出。自此,戲曲活動在武中開花結果,成為我國校園戲劇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不久前,在武中薛哲禧校長領導下,師生共同籌備的馬來話劇和華族戲曲在4月底公演的消息傳開後,泰國電視台Sittan導播特地帶領攝影組到學校拍了排練紀錄片。曼谷大學Punnasak副教授組織了表演藝術系師生21人來看《白蛇傳》,觀賞新加坡學校傳承傳統藝術的成果。《白蛇傳》共有演員39位,由林嘉移植為黃梅戲《游湖》《驚變》《水漫》和《斷橋》。武中舞蹈組學生演出多段群舞強化角色情緒,或渲染劇情變化氣氛,並在《水漫》一場跑龍套,文武戲兼備,讓曼谷大學師生讚不絕口。Punnak副教授贊道:「武中學生馬來話劇服裝布景色彩斑斕,劇情輕鬆有趣又有教化功能。《白蛇傳》武戲節奏的把控精準、青蛇和天將對打,快、狠、准,反映了學生勤練的可貴態度與精神。龍套演員魚貫登場,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武中開展傳統藝術學習活動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參考。」

▲武中的《斷橋》李明彥(左)、黃憶欣(中)和傅胤豪(右)有精彩演出
在武中負責戲曲活動的陳國華主任說:「歷年來在一位又一位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武中的戲曲演出,已經成為學生皆知的特色活動項目。培訓學生參與戲曲活動,目的不只是為了學技藝,更在背台詞、記唱詞、學表演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華文的熱情。學校也安排馬來話劇和戲曲節目同台演出。同學們也從表演的內容,接觸到彼此優良的文化傳統美德,領略母語文化和舞台藝術的優美,並且學會合作、自律,強化了團隊精神。」
歷史悠久京劇團的新面貌
十幾年前,宗鄉總會主席蔡天寶談及新移民融入課題時,曾提出應以「興趣圈」打破會館社團地緣與血緣的傳統限制,協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會。戲曲圈正是「興趣圈」之一。為數不少的新移民二十幾年來悄然加入多個劇種的戲曲圈,給戲曲圈帶來新的活力。最近兩個劇團的演出,展示了這股力量給京劇和越劇帶來的新面貌。
京劇在新加坡有130多年歷史了。1893年12月27日從福州南來的福祥升京班,是擁有90多人的大戲班。該戲班在慶昇平戲院的演出受到熱烈歡迎,持續演到1894年1月6日,天天賓客如雲,帶動了對京劇並不熟悉的新加坡民眾觀戲的熱浪。之後,中國京劇班接踵而來,演出場所多樣化,商演賣座。到了30年代,茶樓聽戲,遊藝場看戲,漸漸成為時尚。然而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點燃了侵略戰爭的火苗。就在日軍向東南亞挺進時,新加坡一批熱愛京劇的社會賢達,響應林慶年的號召,成立了平社。這個業餘京劇團體成立時,郁達夫寫了一篇莊嚴的發刊詞:「敵國興戈,千古著蓋世拔山之勇。同人等集成平社,原為陶情;戲衍漁龍,無非言志。蓋亦歡娛不忘救國,博弈猶勝無為意也……天下興亡,既盡匹夫之天責……」不久後,平社也投入義演籌賑抗戰的隊伍。
80年來,隨著文化生態和語言環境的不斷變化,京劇和其他新加坡劇種一樣,起起落落,也曾面臨「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困境。不過,平社在4月28日推出籌劃已久的梅蘭芳重要劇目《鳳還巢》,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上演竟座無虛席,難得的是,其中有不少青少年觀眾。《鳳還巢》是梅蘭芳率領劇團到美國六大城市巡演前,由齊如山執筆的一個新編戲,由承華社於北京中和園首演。顯然梅蘭芳和觀眾都喜歡這部喜劇,也許是因為閨門旦應工的喜劇很少的緣故,但他也在強調過這部喜劇不能演成鬧劇。不斷多次演出的《鳳還巢》,幾經研究琢磨,終於打造成一部久演不衰的好戲。平社的演出,讓觀眾看到這部生旦凈醜行當整齊、能展現藝術特色的京劇好戲。
年長的觀眾可能看過李翰祥、高立導演的黃梅調同名電影。除了男女主演李香君和金峰外,也還記得蔣光超扮演朱煥然的可笑形象。這個處處誇耀自己財富與地位的人,糊裡糊塗冒名頂姓,結果娶了一個其貌不揚的女子,鬧出大笑話。京劇《鳳還巢》也是由朱千歲(新移民工程師王博明飾演)這個角色帶出第一個笑點。他小題大做,出一次門,在短短時間內,借情境變化,三次更衣,炫耀財富。這個喜劇情境構置正是笑點的客觀基礎。扮演者避免了明末清初戲曲批評家丁耀亢《嘯台偶著詞例》提出的「十忌」之第十忌:不作刻意的誇張。扮演者若無其事地指示家丁配合他換衣,荒唐的行徑,讓人覺得好笑,不會因為故作誇張而導致「觀聽起厭」。

▲《鳳還巢》男女主角:劉偉嘉(右)和常熙雅(左)
《鳳還巢》里的劉偉嘉,亦生亦旦。前半部演程雪娥,後半部演穆居易。來新加坡15年,業餘到平社學戲演戲。他演程雪娥,雍容爾雅,舉手投足,落落大方。新秀常熙雅,端莊秀麗,也把握住了大家閨秀的風範。最後洞房一場,編劇安排李雲峰扮演程浦、刁庭安扮演周公公、水江天扮演洪功。3人都想搞明白大喜之日,為何被封為鎮威將軍,又娶了美嬌娘的穆居易竟滿臉怒容。這段戲的大段念白,如果節奏沒掌握好,戲就顯得拖沓。但3位新老移民演員和劉偉嘉扮演的穆居易,來回傳話答話之間,一來一往緊扣,保持住其趣味性和喜劇性。儘管有時演員游離在京白與韻白之間,觀眾樂在其中。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說:「惟我填詞不賣愁,一夫不笑是我憂」。台詞中一些笑點,發揮了作用。前面穆居易和程雪娥都曾經有擔憂、有挫折,最後終於有了美好結局。正是王國維概括古典小說和戲曲時說的:「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鳳還巢》也符合亞洲戲劇的以大團圓的「環形結構」。

▲《鳳還巢》兩位男旦劉偉嘉(中)與任偉辰(右)飾演姐妹
熱愛京劇的任偉辰,多年前曾受秦占寶邀請,合作演出實驗京劇,敢於探索,精神可嘉。這次,他跳出京劇的規範,以自己的方式演繹程雪雁。誇張的表演和幾句英語台詞更讓少兒觀眾樂不可支。然而,戲曲醜行對飾演的人物有著特殊的表演要求,裝扮上也講究「丑中見美」為宜。
越劇「興趣圈」凝聚各類人才
發源於浙江紹興嵊州,越劇又稱紹興戲。越劇在新加坡歷史比京劇短得多,從1998年戲曲學院邀請南京越劇團水小燕老師開辦了本地的第一個越劇課程至今,不過26年。越劇卻奇蹟般的在這裡落地生根,成為深受年輕觀眾喜愛的劇種。其中大部分觀眾和熱愛越劇的本地演員,並非浙江籍貫的華人。學習以嵊州方言為基礎、吸收了中州音韻和官話的語言有難度,但因為喜歡這個劇種,就學聽、學唱、學演。
在本地定期演出、積極在社區推廣、到海外參加戲劇節的新加坡越劇團竟有6個之多,數量超過在本地歷史更悠久的京劇、歌仔戲和瓊劇團體。這個奇蹟的出現是因為越劇這個只有百多年歷史的劇種,非常有活力。從20世紀40年代袁雪芬與田漢緊密合作開始,越劇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重視劇本的文學性,善於吸收各種藝術表現樣式的優點,不斷提升創造力。越劇又是一個努力調節自己、開拓不同群體欣賞需要的劇種。舞台表現方式不斷充實,服裝設計與舞美設計講究優美清麗,審美價值較高,因此即使對其語言不熟悉,也樂於觀賞。
本地歷史最久的越劇團是大唐文化傳播(原為2000年初成立的上海越劇欣賞學會,創辦人符國婉)。國婉是1998年最後一個報名參加戲曲學院越劇課程的學員,但後來她對推廣越劇做出巨大貢獻。1999年7月1日,她與《獅城越劇第一篇》參與者的周雅蘭,在馬林百列民眾俱樂部創立了「上海越劇欣賞學會」,立志「培養年輕人對戲曲藝術的欣賞能力,並且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這是新加坡第一個業餘越劇團體,9個月後一連兩晚,在維多利亞劇院首次公演。25年來,幾經輾轉,易名為大唐文化傳播,2005年從私營團體轉型成為一家非營利機構,並在2017年獲得了藝術慈善機構地位。
這些年來,大唐文化傳播排除萬難組織許多大大小小的演出,也在中國、馬來西亞和越南呈獻傳統越劇或原創越劇。國婉廣結善緣,其董事部人才濟濟,近年華麗轉身,隊伍年年壯大,一年一大戲。最近公演的《五女拜壽》,聚集了舞台經驗豐富的新移民和熱心學習越劇的本地多年齡層演員,並由華樂界青年才俊組成的聚樂團現場伴奏,中國越劇名師楊曉海指揮。現場音樂的伴奏,讓演出質量大幅度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