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東南亞地區采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新加坡的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監測砂石開採的規模,以便可持續進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了第一個監測系統,能夠準確量化非法砂石開採的規模和範圍。
研發監測系統
監測系統的應用首先從湄公河三角洲開始,這個三角洲主要位於越南南部,因湄公河水系向南中國海輸送沉積物而不斷變化,形成了肥沃的土地。但是,多年來湄公河三角洲一直面臨著激烈砂石開採帶來的後果。
利用公開可用的衛星數據,監測系統聚焦於砂石採礦船隻,並將這些數據與南洋理工大學團隊的初步實地調查結果相結合,這是一種相對低成本的方法,與對整個三角洲地區進行現場監視相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2022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已經開採了約5300萬立方米的砂石,這比礦業公司聲稱的約2000萬立方米的數量高出一倍多。
「我們還能夠確定供應的砂石少於開採的數量的地點,這實際上導致了河岸的下沉和最終的坍塌,」領導這項研究項目的助理教授Edward Park說道。
他表示:「監測系統設計成低成本,定期跟蹤砂石開採情況,以便越南當局能夠迅速發現非法砂石開採的存在,並採取必要的執法措施。」
可持續采砂地圖
為了幫助緩解砂石開採的生態影響,Park博士和他的團隊目前正在創建一個可持續采砂地圖,標出湄公河三角洲周圍更多自然沉積更多砂石的地點。
這些地區可以被當局指定為合法的採礦場地,因為社會和環境影響相對較低。這張地圖還將展示那些對生態環境有害或可能脆弱的區域。
「目前,礦業公司和地方政府無法獲得這樣的數據,這使得他們很難衡量他們的砂石開採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他補充道。

可持續采砂地圖,來源:ST
未來展望
新加坡計劃從東海岸公園開闢大約800公頃的土地,以創建長島,以減輕因氣候變化導致的內陸洪水和海平面上升。根據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的Chu Jian教授估計,大約需要2.4億噸砂石來進行填海造地工程。
1月9日,議員們在國會上詢問了砂石的來源,並要求政府公布項目的砂石採購框架。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年(5460萬噸)和2022年(4310萬噸),新加坡大部分砂石都是從馬來西亞進口的。它還從緬甸和菲律賓進口砂石。

可持續采砂,來源:ST
對於這些問題,新加坡國土發展部重申了其砂石採購的「長期做法」,包括期望供應商遵守來源國的當地規則和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
國土發展部表示,他們也在尋找改善砂石採購的方法,例如與來源國和砂石供應商分享新加坡的最佳實踐,以及鼓勵採用這些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