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年底,新加坡、馬來西亞之間往返,只要短短五分鐘車程。感謝新柔地鐵。
到了那時,兩國邊境每逢節假日前後那令人沮喪的瘋狂堵車,也許就成了歷史(如果馬國通關係統不出問題的話)。
同時,兩國也計劃在柔佛設立特別經濟特區。有人把它比作當年的深圳經濟特區,寄予厚望。

(2023年10月,新馬領導人宣布「柔新經濟特區計劃」)
這將是跨越兩個主權國家的經濟特區,能大大加強新馬甚至東南亞的經濟一體化,意義非凡。據悉,這也很可能是全球極少見的跨國經濟特區。
毫不誇張的說,新馬兩國今下了兩步大棋。
而這兩步棋的背後,是一盤大棋。這盤大棋如果下活了,我們將見到東南亞的崛起。
下一個四十年,很可能屬於東南亞。
兩國政府首腦見證並簽署
今天上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共同見證新柔地鐵跨海橋樑的中央主橋墩完成銜接,並且簽署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的合作備忘錄。
目前,全長4公里的跨海地鐵的基礎土建部分,新馬雙方已各自完成了自己段內的65% 左右。
新柔地鐵造價預計21.5億美元,新加坡出資61%。地鐵將由馬來西亞國家基建公司和新加坡的SMRT公司合資經營。
新加坡本次陣容不小,除了李顯龍,其他出席的部長包括外長維文醫生、貿工部長顏金勇、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交通部代部長徐芳達、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費紹爾,以及其他的政府官員。

(新加坡總理、馬來西亞首相共同主持儀式。圖源:新加坡總理公署)

(李顯龍與安華自拍,背景是橋墩。圖源:李顯龍)
兩國之間的大動脈
新柔地鐵是連接新加坡、馬來西亞之間的第三個陸路通道。
在歷史和地理上,不得不說,新加坡一直以來是馬來半島的一部分。1819年萊佛士開埠之前,新加坡絕大部分時候歸半島上的皇室管理。英國建立殖民地之後,新加坡與檳城、馬六甲同屬海峽殖民地。二戰之後,新加坡自治,不久與馬來亞合併。一直到了1965年,新馬分家,才有了主權獨立的新加坡共和國。
在人文地理上,新馬兩國一衣帶水,密不可分。許多新加坡人不但在馬來西亞有許多好友,甚至,有不少馬來西亞親戚。在經濟上,新馬是互相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新加坡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外來投資國。
兩國來往十分密切。一百年前,1924年,連接兩地的第一個陸路通道新柔長堤通車,連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柔佛州新山市。

80年代,新加坡經濟起飛之後,往來兩地的人更多。很快,新柔長堤不敷使用。1998年,兩國開通第二個陸路通道,就是在西邊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按每天20萬輛車的流量設計。


(新柔長堤、新馬第二通道的瘋狂堵車。圖源:LTA)
但是,慢慢的,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加在一起,仍然不足。原因顯而易見,兩國每天往來的人實在太多了。一般來說,每天有大約40萬人通過陸路口岸往返,到了節假日就更多。
即便是航空通道,可能大家想都沒想到,往返新加坡和吉隆坡之間的航線,竟然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線。區區500萬人口的城市,短短40分鐘航程,竟然創出了全球最繁忙航線。兩地之間人員往來之多,可想而知。
兩國出入關,一地可解決
新柔地鐵,於是應運而生。
在2026年12月通車之後,新柔地鐵每小時單方向可以運載一萬名乘客,可以緩解新柔長堤至少35%的擁堵情況。

新柔地鐵之所以快,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是軌道交通本身的特性,不受天氣影響,不堵車。
另一個則是制度設計。在新柔地鐵規劃中,兩國會在地鐵站設有海關和邊防設施,方便旅客通關。而且,做出特殊安排,旅客只需要在出發車站,就能一次辦好A國出關、B國入關手續,十分便捷。
到樟宜或許比到吉隆坡還快
從馬來西亞抵達新加坡的旅客,在兀蘭北站下了新柔地鐵之後,通過地下通道,無縫銜接到湯申—東海岸線地鐵,之後就可換成到任何其他地鐵站。
我甚至都可以想像,到時有些柔佛居民很可能坐地鐵到樟宜機場,比去吉隆坡機場還快。


(兀蘭北站構想圖。圖源:LTA)
因此,大家可以想像,在兀蘭北的這個出入境大樓和地鐵站的規模有多大。它將是普通地鐵站的十倍之大。出入境大樓本身就有三層樓,外加兩層地下層。

(新柔地鐵跨海橋墩施工照片。圖源:LTA)

(施工照片。圖源:Madani)
車資多少錢?
好了,現在回到最現實的問題——地鐵車資多少錢?
據兩國交通部透露,新柔地鐵的乘客票價合資公司RTSO決定。公司在制定車資時,將考慮的因素包括:新柔地鐵服務需求,以及德士、快車和渡輪等收費。
兩國政府表示,將在公司財務可持續的基礎上,為乘客提供高效且可靠服務。
跨國經濟特區無須護照即可通關
如果以為新柔地鐵就是方便大家出個境,購個物,吃個肉骨茶,看些景點,順便探親訪友,那可能就有點兒圖樣圖森破了。
今天,兩國政府在柔佛新山簽署了有關「柔新經濟特區」的諒解備忘錄,兩國將在柔佛成立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的落實。

(簽署儀式。圖源:馬來西亞首相公署)
在柔新經濟特區框架下,新柔雙方將:
一、加強人員流通,加快陸路關卡的通關速度,無須使用護照,用二維碼即可通關;允許專業人士、經理、高管和技術人員等的自由流動
二、採用數碼化程序,加速貨物通關
三、在柔佛設立一站式商業及投資服務中心,加速相關申請程序,為到柔佛投資的新加坡商人,提供申請及批准所需准證
四、聯合策劃推廣活動,為經濟特區招商引資
五、提升商業生態系統,以促進投資增長,並通過人才和職業培訓計劃以及為企業提供經濟支持,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
六、促成兩地在經濟特區落實可再生能源合作,等等
這其中的「一站式商業與投資服務中心」、「招商引資」,看著是不是有點兒熟悉?
新加坡參與的蘇州工業園,記得嗎?回想一下,是不是有點意思?
蘇州工業園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里程碑。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富裕和國際地位。新柔經濟特區,則有可能帶動新馬經濟進一步融合,為兩國帶來富裕和提升國際地位。
柔新經濟特區與新柔地鐵又有什麼關係?
沒有新柔地鐵,就很難帶動經濟特區的人員流動;沒有新柔地鐵減緩新柔長堤的人流壓力,就難以帶動兩國的陸路貨運。人、物的流動快不起來,就談不上發展。新柔地鐵只是基礎建設,基礎建設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和經濟服務。
今天簽署諒解備忘錄,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兩國還須達致全面的協議,並將在今年的第11屆新馬領導人非正式峰會上彙報最新進展。
背後還有盤更大的棋
其實,新柔地鐵也好,柔新經濟特區也好,新馬兩國再怎麼加強合作也好,那畢竟只是兩國之間的事。
但是,在這兩步棋的背後,其實還有盤更大的棋。
那就是東協(中國稱「東協」)經濟共同體。
在東協經濟共同體框架下,希望最終能形成一個跨地理區域的自由經濟區,通過公路、鐵路、航空、航海、數碼通訊,貨物、服務、資金、人員可以互聯互通,朝氣蓬勃的本區域城市得以成為商貿中心,尤其新加坡。
新加坡企業屆時大舉向東南亞其他城市轉移。由於高度互聯互通,許多新加坡人都到東協其他城市工作,但家庭還留在新加坡生活、求學。各國政府與私營領域合作,在其他城市建設海外衛星鎮和工業區,方便新加坡跨國企業和海外新加坡人工作和生活。
近年來,東協經濟蓬勃發展,流入東協的外商投資先是超越了歐洲,之後甚至超過了中國大陸。
東協人口結構有利於吸引外資。東協其中一半人口,年齡在30歲以下。中產階級在擴大中,而且人口仍處於增長階段。不久前,繼印尼、菲律賓之後,越南剛成為東南亞人口破億的國家。
無論從勞動力、生產力、消費力來看,東南亞前景樂觀。
未來四十年屬於東南亞但也有不少挑戰
如果說,未來四十年屬於東南亞,我不會感覺很意外。
當然,要做到這個,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本區域的和平穩定,另一個是東南亞國家的治理水平仍須加強。只要能做到這兩點,未來可期。
以新柔地鐵為例,一個比較令人擔憂的是,馬來西亞政局變化有時會影響兩國合作的進度。早在90年代,提出新柔地鐵倡議時,兩國就表示支持。2016年,兩國同意修地鐵。2017年7月31日,兩國共同宣布,新柔地鐵計劃2024年12月通車。2018年1月,兩國正式簽署協議。
但是,之後,此項目由於馬來西亞執政黨更替,新上台的希盟政府多次要求暫緩這項計劃,以便馬方有更多時間檢討計劃的範圍和成本,項目進入停工狀態,一拖再拖。現在這個項目終於完成橋樑銜接,算是一個大進展,希望接下去順順利利。
今天,接受媒體訪問時,馬來西亞交通部長陸兆福說,目前新柔地鐵相關工程順利進行,馬國政府有信心該交通系統將在2027年1月1日全面投入運作。
我們恭候其成。
ABC丨編輯
ZY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