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許多有紅遍ins的打卡建築,如彩虹邨、祖堯邨、勵德邨等公共屋邨。這些居民樓顏色鮮艷,形狀特別,不像大多數新加坡的組屋,四四方方的,毫無顏色……
新加坡的組屋真的如此單調無味嗎?這些年來,政府不停地推陳出新,提升組屋的設計風格,社區也」搖身一變「。
復古電視機
淡濱尼41街第417座組屋

(圖源:Unsplash)
占用六層樓的模擬電視測試螢幕,一眼就能辨識出來,耳邊好像還響起了以前電視的滋滋聲呢。
這個精緻的設計由組屋的居民投票決定,也為附近另外14棟組屋染上復古氛圍,整個地方就是一個打卡聖地啊!
彩虹樓
後港7道第316座組屋

(圖源:Shutterstock)
想看彩虹的時候不用再盼著雨後才能見到,後港這座組屋就有一個隨時都能看見的彩虹。
其實之前勿洛(Bedok)也有一棟「彩虹樓」,但在翻新後彩虹已經被蓋住,新加坡唯一一棟「彩虹組屋」可能只能在後港找到了。
梯田組屋
榜鵝水濱台 Terraces I & II

(圖源:Shutterstock)
榜鵝水濱台I和II建於2015年,其建築靈感取自於亞洲層層疊疊的水稻梯田。屋頂露台形成的層疊的天際線以及獨特的布局,增強了造型的梯田形狀。組屋的設計利用空氣自然流動和太陽路徑,優化了自然通風和光照條件,也減少了熱量吸收。
組屋的視野都朝向海濱和叢林庭院,六角形的中央空地作為主題景觀元素,強化了生活在城市綠洲中的理念,給人很舒適的感覺。

(圖源:travelkakis IG)
蒙德里安風
德惠巷第1-7座組屋

(圖源:Getty Images)
德惠巷的7棟組屋在2018年翻新,外牆被重新油漆,白牆上的紅色、黃色、藍色形成一種馬賽克風。這個設計非常適合組屋方形的形狀,讓一棟棟屋子看起來不再如此單調。
這個配色方案的靈感來自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ain)的Composition系列,通過純粹的色彩和線條,讓組屋變成社區的亮點。

(圖源:Xavier Lur Twitter)
傾斜樓頂
波東巴西3道第142座組屋

(圖源:Flickr)
這幾棟組屋的傾斜時屋頂設計感十足,襯上紅色和橙色的線條,會不會給人一種想要從斜頂滑下來的衝動?梯形設計讓組屋看起來像是躺著的三角形,還有點像課本里的數學題呢。
新加坡早期的進行城市規劃想讓不同的鄰里有獨一無二的外貌,因此波東巴西這些組屋的頂蓋不是建築上的錯誤,而是有好好計劃過的哦~

(圖源:kiangwee IG)
巨大四葉草
宏茂橋2道第259座組屋

(圖源:Google Maps)
這座組屋建於1981年,由4個圓形大柱組合而成,是宏茂橋的地標建築。這也是建屋局的嘗試之一,雖然有人覺得這棟樓看起來像個巨大的四葉草,挺可愛的,但也有人批評圓形的牆壁比較難擺放家具。
這裡在2014年被重命名為The Clover @ Kebun Baru,是新加坡唯一一個圓形組屋。
新加坡的「萬里長城」
黃埔西第34座組屋

(圖源:stanley_chee IG)
黃埔這棟組屋建於1971年,半環形建築外觀讓組屋看起來好像被一座牆保護著。這裡的走廊長達320米,相對於3個足球場的長度,是新加坡最長的組屋。
這座組屋因為這長長的走廊成為加冷(Kallang)的地標之一,2020年還在新加坡郵政局(SingPost)的郵票上出現過哦~

(圖源:SingPost官網)
梧槽坊
Rochor Centre

梧槽坊建於1977年,是70年代市區的重要地標之一。這裡的四座組屋擁有繽紛色彩的外觀,而且購物商場和住宅都建在同一個屋檐下,十分特別。
但是為了建設南北交通廊道(North-South Corridor),梧槽坊在2018年被拆除,引起許多人的不舍。40多年的歷史,如今只能通過照片回憶。

(圖源:Flickr)
你有在新加坡見過其他有趣的組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