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Y冠病檢測盒,裡頭會有取黏液的說明書。(法新社)
作者 侯佩瑜
李顯龍總理本周一(5月31日)在全國演講時宣布,國人今後可以自行去藥房購買冠病檢測盒回家自己DIY檢測,用起來便捷,又不會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拭子檢測那麼不舒服。
這種自行檢測盒在韓國、美國和歐洲等地已經開始使用。
日後的新常態或許是,在冠病高風險場所工作者或國人出國時,拿出DIY冠病檢測盒自我驗一下,30分鐘就能得出個結果,圖個安心。
與PCR拭子檢測,得讓檢測者在忐忑中等待一兩天才能知道結果,確實更為便捷。
至於價格,肯定比至少160新元的PCR冠病檢測便宜。
資料顯示,溫州甌佳生物科技的自助檢測儀,價格介於10新元至30新元。
其準確性,當然不可能與敏感度高達97%的PCR檢測相提並論。
目前,我國使用的抗原快速檢測(antigen rapid tests 簡稱ART)的敏感度(sensitivity)和特異性(specificity)分別達到至少80%和97%。DIY檢測盒的敏感度應該與抗原快速檢測差不多。
冠病檢測盒的原理與抗原快速檢測相似,檢測盒不僅長得像驗孕棒,操作原理也差不多。
檢測者把鼻子或喉嚨或兩者部位的黏液,混進細胞分解溶入試劑(reagent)液體里,接著滴入檢測器。如果C的位置顯示一條線就是陰性;若出現兩條線(C和T的位置各顯示一條線)就是陽性。如果C部位沒有出現線條,就是結果無效。

(法新社)
具體操作可看以下視頻:
隱憂:手法不到位會否導致結果不準確?
雖說便捷,但不少網民擔心自己的手法不到位,如沒把拭子檢測棒插得夠深入,提取的粘液不夠多,會不會導致結果不準確?
這個擔心不無道理,像新加坡建設局,就規定每個僱主委任一個經過培訓的人作為主管,確保客工正確使用DIY測試劑。不住在宿舍的客工則會在建築工地進行DIY抗原快速檢測。
新加坡建設局昨天表示,檢測將每三天進行一次,由工人自己進行測試。
不過,輪流定期檢測時需要做的PCR也將繼續進行。
目前,每個在建築工地的人,無論是否已接種疫苗,都必須根據風險水平每隔7天或每14天進行一次檢查。
或許插鼻腔和喉腔取黏液就像糖尿病患者每日測血糖一樣,插多了就熟能生巧,隨著日後DIY冠病檢測的普及,大家都能成為「檢測員」?
其實,醫療專家也指出同樣的隱憂。
伊莉莎白諾維娜專科中心Rophi Clinic傳染病專科醫生林麗明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DIY檢測盒使用不當可能產生錯誤的結果;感染者可能認為自己沒有病,特別是在尚未出現症狀的情況下,而不自覺傳播病毒。
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也說:
「有些人可能因為冠病被污名化,害怕歧視或不願住院而不報告陽性檢測結果。」
專家們指出,不宣告自助檢測結果為陽性,風險很高,意味著帶病毒者可能把病毒傳播開來。
專家強調,任何生病或有症狀的人都應該去看醫生。PCR拭子檢測仍是測試冠病的黃金標準。
建議DIY冠病檢測盒走實名制
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Paul Tambyah)教授就提議當局,管製藥房出售此類的冠病檢測盒。例如,把它整合到可以查看病人的處方和診所預約的全國電子醫療資料系統里。
印度日前也推出CoviSelf DIY的冠病家庭測試包。
測試者使用前,須先下載一個應用程式,檢查完畢後,拍下結果上傳到應用程式,該程序就會自動生成一份詳細的檢測報告。測試結果也將直接上載到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的醫療系統。必須指出的是,印度的自行檢測上報還是要靠自律。

有網民向我國衛生局提建議,購買冠病測試盒時,需出示並記錄下身份證號碼,以及冠病測試盒的序列號,以便日後追蹤結果。

DIY冠病檢測盒日後具體會以什麼方式在本地推出?大家請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