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建築業的投訴增加,特別是一些面臨倒閉、財務困難或正在進行清算的建築公司。 (取自聯合早報)
(新加坡訊)邊境去年重開後經濟活動蓬勃,更多外籍雇員回流新加坡,讓2022年整體雇員對僱主的就業投訴比率,微幅上升至每1000人中有1.97人,但這數據仍比冠病疫情前低。
超過85%的投訴與拖欠薪金有關,新加坡勞資政介入協助後,成功為遭拖欠薪水者,追討回1200萬新元的款項。
《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人力部和勞資政糾紛調解聯盟(簡稱TADM)發布《2022年僱傭標準報告》報告,顯示人力部和TADM去年共接獲7140起涉及就業索償和上訴的投報,當中6123起是投訴僱主拖欠薪金,946起指遭不當解僱,剩餘的是其他投訴。
新加坡雇員和外籍雇員的投訴比率,分別占57%和43%。報告指出,整體投訴增加,主要是因為更多新加坡和外籍雇員,投訴僱主拖欠薪金。
去年每1000名雇員中,就有1.68人遭欠薪,比2021年的1.43人來得高,但比2019年疫前的2.68人低。
僱主沒按時出糧的理由,是生意失敗或面對財務困難。至於拖欠時間,新加坡雇員的中位數為一個月,外籍雇員則是兩個月。
與新加坡雇員比較,外籍雇員遭拖欠薪金的情況較常見,每1000人中,就有2.53人投訴。
這主要是來自建築業的投訴增加,特別是一些面臨倒閉、財務困難或正在進行清算的建築公司,遭集體索賠。
九成追討拖欠工資的案件,能在兩個月內解決。

2022年整體雇員對僱主的就業投訴比率,微幅上升至每1000人中有1.97人。 (取自聯合早報)
協助93%投訴者索回薪金
去年TADM和僱傭糾紛索償庭(簡稱ECT),成功協助93%的投訴者,全額索回他們應得的薪金。
4%的人通過不同管道,如保證金、主要承包商、短期救助基金、外籍勞工援助基金等,取得部分工資。
剩餘3%的投訴者分文不得,他們大多數是較高收入者。
無法全額償還欠薪的僱主,人力部會凍吉他們申請外籍雇員工作證件的資格。
另外,去年指僱主不正當解僱的投訴,比率從2021年的每1000人中有0.27人,微降至0.26人。
TADM能在兩個月內,解決84%的投訴。所有不正當解僱的投訴中,25%確有其事,其餘75%無事實根據,大多是僱主與雇員對工作表現看法不一,或在溝通上產生誤會所致。
經調查後發現,這些遭投訴的僱主已履行合約,或終止僱傭合約的法定義務。
因不當解僱員工,僱主已賠償的數額,達129萬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