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這兩則廣告,蟻粉猜得出背後的信息是什麼嗎?(網際網路/紅螞蟻製圖)
作者 王震宇
蟻粉記得幾年前,公積金局的電視廣告被指將新加坡年長者醜化成只會「嘖」的一群人嗎?
這起事件提醒大家,廣告創意如果在一些人的眼中玩過了火,就可能產生反效果。
但最近,又有兩則廣告因同樣被視為醜化新加坡人,遭公眾投訴。
新加坡人會隨地大便?
《海峽時報》6月26日刊登一篇讀者來函,一名居民撰文申訴,張貼在組屋電梯口的一張告示,讓他越看越覺得被冒犯。

一名公眾投函《海峽時報》,指這則勸請公眾「不要在公共區域大便或小便」的海報讓他覺得被冒犯。(海峽時報讀者提供)
這個由宏茂橋市鎮會張貼的海報,大標題是「不要在公共區域大便或小便」,海報還印有兩個正在大小便的Q版人物。
該讀者說,他一開始還覺得上述海報逗趣,接著感到一頭霧水,最後不由得覺得有點被海報內容冒犯了。
他說:
「我(開始時)覺得逗趣,因為海報上的卡通人物樣子惹笑,但同時感到困惑,因為居然會有人在電梯或公共走廊里大小便。」
「後來,我覺得被冒犯,因為海報似乎在影射新加坡人是不顧時間、地點,隨意大小便的野蠻人。」
有關當局在電梯口這麼顯眼的地方張貼告示,一般是要針對某個現象給予居民溫馨提醒,甚至警告。
像這種直接印在組屋電梯門的反詐騙廣告,就是一例。

電梯門「穿新衣」,提醒公眾避免墜入騙局。(聯合早報)
換言之,市鎮會張貼海報,提醒人們不要在電梯內大小便,大概不是無中生有,冤枉了居民。
雖然紅螞蟻還沒聽說過有人在電梯內上大號這種奇聞,但居民在電梯內小解,的確發生過。
丹戎巴葛市鎮會就曾在達士嶺(Pinnacle@Duxton)組屋張貼通告,顯示電眼拍攝到的畫面截圖,只見一名身份不詳的女子在電梯內小解。

達士嶺組屋掛上一張海報顯示電眼拍攝到的畫面截圖,只見一名女子在某個電梯內小解。(海峽時報)
這張海報除了尋求公眾幫忙,找出肇事者,也鼓勵所有居民好好照顧公共設施(common property),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市鎮會固然需要提醒公眾不要隨地大小便,但投函《海峽時報》的讀者認為,當局在設計和構思海報時,可以更婉轉。
「如果外國遊客看到這個海報,可能會誤解它原本良善的用意,認為新加坡是擁有不文明公民的第一世界國家。」
「過於具體地表露細節,有時候不太妥當。」
該讀者認為,確保海報信息簡明扼要,會更理想,並建議更換插圖,同時將標題簡化成「請發揮公德心,讓我們一起保持市鎮清潔」即可。

讀者投函說,海報的呈現方式,會讓外國訪客對本地居民留下不好的印象。(海峽時報)
這篇投函的論述相信能得到一些國人的認同,因為在公共場所大小便的情況相對少見,這樣的海報難免產生「一竹竿打翻全船人」之嫌。
搭地鐵「人擠人」令人不適?
另一則同樣引起不滿的廣告,是召車應用和送餐服務公司Grab為了宣傳重啟GrabShare共乘汽車服務的廣告。
GrabShare在疫情期間暫停,今年1月重新推出,試行兩周後,乘客就能像往常一樣,在應用上使用這項服務。
不料,其宣傳海報讓一些人覺得反感,直接向新加坡廣告標準管理局投訴。

搭地鐵碰到有「男人味」的乘客,是幽默地反映事實,還是人身攻擊?(網際網路)
海報上最吸睛的,相信是這位一臉厭惡的女性。
從整個構圖來看,她估計是難以忍受身旁男性地鐵乘客的「男人味」。
若配合宣傳標語「受不了人群擁擠?選搭GrabShare服務」,再考慮到這張海報張貼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其含義可能就會被解讀為鼓勵上班族放棄公共運輸,轉乘私召車。
值得注意的是,GrabShare服務重啟的另一款海報,也同樣主打「流汗」的主題。

GrabShare另一款宣傳海報也通過「流汗」帶出信息。(網際網路)
據媒體公司Eco-business報道,一名財務主管馬修希克認為該海報內容「過火」,向新加坡廣告標準管理局投訴。
希克投訴說:
「這項宣傳活動違反了鼓勵新加坡人採用活躍通勤方式,以及乘搭公共運輸的國家政策,並鼓勵人們使用碳排放量高的交通方式,阻礙新加坡實現氣候目標,使公路交通情況惡化,也增加國家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同意希克看法的人,相信是因廣告以誇張手法呈現實際情形而感到被冒犯,甚至有點遭到人身攻擊的意味。
但從宣傳效果來看,這種宣傳手法可能會引起部分Grab顧客的共鳴,為了能夠舒舒服服、乾乾淨淨地上下班,改乘私召車也是不錯的選擇。
廣告標準管理局的回覆是,這波宣傳沒有違反新加坡廣告準則,因為它「沒有以公眾會認真看待的方式,扭曲或詆毀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的體驗。」
言下之意是,海報的娛樂性成分更高,大部分人也應該能接受。
廣告要以創新的方式傳達訊息,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又不得罪人,確實不容易拿捏,但至少能引起話題和討論,換個角度想,也未必是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