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經濟受損,不少人因此失去工作。
但是,隨著經濟復甦,去年11月,新加坡失業率回到了2.5%這個疫情阻斷措施前的水平。

圖源:新加坡人力部
急速恢復的勞動力市場,並不是由於很多員工調低了薪資期望,試圖再就業。
去年,新加坡薪資平均增長3.4%。即使是物價上漲,通脹率一路飆升,但在新加坡工作,薪水的提高依舊能夠彌補一部分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
畢竟,得益於年初較低的通脹率,新加坡去年的全年通脹率,據金管局預計,大約在2.3%左右(12月數據暫時未出)。

來源:Trading Economics
但是,面對著這令人咋舌的物價:

幾乎樣樣都在漲,圖源:seedly
還有新加坡在去年面臨的人才流失的問題:

去年新加坡出現人口負增長 為了留住人,也為了讓生活在新加坡的人生活更有質量,今年的漲薪幅度要比去年更高,幾乎是很多打工者和老闆之間的共識。
去年10月至11月間,一家諮詢公司Willis Towers Watson對新加坡本地456間企業做了調查,發現這些企業家們,計劃在今年為他們的員工平均加薪3.8%。
畢竟,現在很多人工作,只圖「錢多事少離家近」中至少要達到一樣,其他說什麼也不好使。

圖源:海峽時報 | 各國和地區的漲薪情況
在這其中,金錢方面的誘惑,最能打動人。國際求職平台領英Linkedin這周才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有68%的員工正在考慮離職。
而想讓他們留下來,最令人信服的因素,分別是:加薪(54%)、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42%)以及更加靈活的工作地點(39%)。

因此,想要留住員工,金錢方面的「誠意」至關重要。
在接受《海峽時報》採訪時,一名數據專家就認為,在利潤開始恢復的情況下,企業留住員工的最好舉措,只能是加薪。
但是,雖然今年的預期薪水漲幅,比去年的3.4%來得高。
只是,通過橫向對比其他亞太區的國家和地區市場,新加坡的漲薪幅度明顯就有點不夠看了。
當然,漲薪幅度不如其他市場,一方面是由於經濟現狀,另一方面,則是新加坡本身的薪資已經足夠高。
去年一年,新加坡的月收入平均都在4000美元(約5300+新幣)以上。

來源:CEIC
對比亞太區的其他發達經濟體,中國香港的平均月收入只有新加坡的差不多一半:

來源:CEIC
日本則在去年6月間有短暫的上升,之後也恢復到只有2000多美元的水平:

來源:CEIC
韓國(可能很多人不認同它是發達經濟體)則在3000美金左右浮動:

來源:CEIC
連大家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已開發國家澳大利亞,也不如新加坡:

來源:CEIC
有趣的是,在聯合國和世貿組織的體系中,新加坡其實至今仍只是個「發展中國家」......有點扮豬吃老虎、悶聲發大財的意味~

月薪很高,人均GDP也很高,有點意思哈~
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時候加薪也不管用,職業發展前景,也是很多打工者考慮的重點。

圖源:見水印
像在Willis Towers Watson的調查中,整個亞太區的所有領域中,高科技領域最為吃香,漲薪幅度預計最高,為5.39%!

圖源:海峽時報
其餘的像消費品與零售業、製藥與健康科學業也前景看漲,加薪幅度都紛紛超過5%。
而像是金融服務、保險、製造業,相較於其他三個,漲薪幅度則沒有那麼明顯。
當然,很多行業,本身也有入行門檻,特別像是高科技領域,沒有一些學歷和硬實力的敲門磚,是無法進入的。

圖源:搜狐
但不管如何,對於未來職業的規劃,已經是很多人正在考慮的問題,某些「夕陽產業」,或許將在不久後迎來一輪大洗牌。
員工想要加薪的訴求合情合理,而另一方面,過高的加薪,其實也會對企業產生巨大衝擊,這在以往就有過先例。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在經歷停滯性通脹時,許多企業一方面幫員工加薪,而另一方面,就將自身的商品和服務漲價以求成本轉嫁。
最終結果,是把物價推得越來越高,達到惡性循壞。

圖源:搜狐
如何維持物價平穩,這就需要政府那雙在背後「看不見的雙手」了。
畢竟,民生問題是民眾最切身、最關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