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6月6日),新加坡衛生部發出文告表示,有一名從並未入境的新加坡轉機乘客抵達雪梨後,於6月3日在當地確診猴痘。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Ong Ye Kung)也表示,本地接下來幾周可能會出現猴痘病例,因為新加坡人經常出遊,而且這裡是商業和國際中心。
什麼是猴痘?
猴痘(Monkeypox virus)是一種傳染性很低的人獸共患病毒,屬於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1958年,歐洲科學家從實驗室的猴子體內分離出猴痘病毒。該病毒與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等同屬正痘病毒科,臨床表現也與天花類似。

猴痘的傳播範圍不斷擴大,來源:聯合早報
雖因猴子得名,但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是松鼠、兔子等嚙齒類動物。自20世紀70年代首次證實人感染猴痘病毒後,這種病毒主要在非洲傳播,直到2003年美國出現猴痘疫情。此次多國出現病例,反映出猴痘病毒正在擴大其地理傳播範圍,不斷增強傳播能力。

一些國家已訂購疫苗,來源:聯合早報
猴痘症狀較為輕微,大多感染者可在兩到四個星期內完全康復。但有時候也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如肺炎、敗血症、腦炎,甚至是因眼睛發炎引起的失明。雖然猴痘的病情通常不嚴重,但致死率最高也可達11%。
傳播方式與症狀
猴痘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並不常見,感染者一般是在出現皮疹後,才具傳染性。猴痘的傳播方式包括與感染者有密切接觸、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或破損皮膚,也有可能經由胎盤或生產時的密切接觸由母親傳給新生兒。
針對目前猴痘病毒的蔓延,專家認為傳播方式主要是與已經出現皮疹症狀的病患有密切接觸,而非通過飛沫傳播。

感染猴痘出現皮疹病變,來源:網易
猴痘的潛伏期約一周至三周,症狀可持續兩周至四周,這種疾病通常以發燒和發冷、頭痛和肌肉疼痛以及淋巴結腫大開始,典型的猴痘皮疹病變會出現在臉部、嘴巴或生殖器部位,然後擴散到全身。
應對辦法與措施
王乙康部長指出,本地接下來幾周可能會出現猴痘病例,因為新加坡人經常出遊,而且這裡是商業和國際中心。新加坡在2019年曾有猴痘輸入病例,不過當局已經制定了必要的公共衛生管控措施。

衛生部長王乙康,來源:中央社
人們應該避免與發燒或有痘狀皮疹的人密切接觸,以免遭受感染,不過這種病毒主要通過密切的身體接觸傳播,不是像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的冠病病毒那樣,通過空氣傳播,因此不太可能像冠病那樣引發大流行病。
衛生部建議出遊者保持高水準的個人衛生,包括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觸受感染的人或動物,以及染病者用過的床上用品或毛巾等物品。人們也應該避免接觸可能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以及避免食用它們。衛生部也建議從受影響地區回返新加坡者,如果回國三周內突然發燒、出現淋巴結腫大和皮疹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向醫生通報最近的旅遊史。

不少國家現猴痘病例,來源:早報
此外,王部長亦提醒人們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皮疹,就算近期沒有出國旅行,也應立即求醫,以儘早做出診斷和治療。他說:「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皮疹是水痘等常見疾病引起的,但如果感染的是猴痘,儘快求醫可以讓你獲得適當的治療,也避免傳染給身邊的人。」
信息來源:
1. "王乙康:接下來數周若出現猴痘病例別驚訝 我國已有必要措施應對" 聯合早報;
2. 「關於猴痘病毒 你需要知道的六件事」 聯合早報;
3. 「猴痘襲多國,意味著什麼?」河北省健康衛生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