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川仁以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的身份,與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格拉斯格爾(左)出席在倫敦的推介儀式。(聯合早報圖)
新加坡和英國科研家已開展5年計劃,把新加坡200年來的約1萬個自然標本進行數碼化處理,讓世界各地同好也能在虛擬空間分享本地的生物多樣性數據。
《聯合早報》報道,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於本月10日在兩地為這個相信也是世界首個把自然標本數碼化的項目舉行推介儀式。
新加坡的自然標本分散各地,但因1965年獨立前是英屬殖民地,多數標本在英國。
名為SIGNIFY(Singapore in Global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Information Facility)的數碼化項目,旨在記錄兩國重要的歷史標本和模式標本(type specimen)。
模式標本指的是學者在研究和確認某一物種時所採用的原始標本,它們會被永久保存起來,作為日後核查時的參考資料。
每個數碼化標本將包括高像素影像、元數據(metadata)以及可能的歷史背景。
例如,1888年英國皇家海軍軍艦HMS Alert在新加坡海灘收集到的一些甲殼動物標本,現存放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幾個玻璃罐內,如今可在網上:signifynaturalhistory.sg觀看。
這個結合歷史和科技的一站式標本信息中心不僅加速相關研究的過程,也有助加深對新加坡自然遺產和自然環境的認識。
前往英國伯明罕為參加第22屆大英國協運動會的新加坡健兒打氣的新加坡奧理會主席陳川仁,前天以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的身份,與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格拉斯格爾(Douglas Gurr)等出席當地的推介儀式。
陳川仁也是新加坡國會議長。他在儀式上說,合作項目加強保護過去和現有科學和歷史的工作,也促進兩個博物館科學家和兩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