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局主辦展覽,展示新加坡過去兩百年的綠化旅程。
這個名為「新加坡綠化之旅:200年及其後」的展覽共分為三個主題,每個主題都設有一個互動式展覽。
第一個主題介紹了新加坡從1819年到1964年之間,從一個熱帶島嶼蛻變為城市叢林的過程。第二個主題展示了新加坡從獨立至今打造的花園城市。第三個主題則是展望未來的綠化願景。
公眾可以通過其中一個互動展覽,聞一聞福康寧公園在19世紀初期種植的各種香料的味道,並猜一猜這些香料的名字。展覽也設有一個互動螢幕,讓參觀者了解新加坡的自然保護區和綠化地段的相關資料。最後,訪客可以在互動螢幕上留下祝語和對新加坡的願景。
新加坡植物園慶典及展覽與活動部門統籌處長林覺峰說,展覽也設有一個適合年輕人的角落。

展覽即日起在植物園的「城市發展綠意廊」舉行,一直到11月10號。
新加坡花園城市之名從何而來?
看到新加坡現在的樣子,你一定想不到它在過去是一個又髒有亂的小漁村,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彈丸島國保留了7000棟老建築,建設了大大小小約300個公園,並獲得「花園城市」的美譽。
保留建築,立地綠化
在新加坡,保留了很多歷史建築,同時政府還致力於建造綠色公園,美化環境,並提高城市生活的品質。

據了解,新加坡保留了約7000棟老房子,既有政府建築樓,也有民間住宅樓和商業樓,都是上世紀具有各地風格的建築。每棟老房子都有一段歷史,新加坡正是藉此留住它的歷史記憶,並將其傳承和傳播。
新加坡最大的約束是土地,在小小的國土上保留這麼多老建築,似乎有點「奢侈」。更奢侈的是,新加坡有大大小小300多個公園,居民區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個公園,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5%,綠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建國初期,新加坡也曾垃圾遍野、棚戶區林立、蚊蟲肆虐。新加坡政府在那時聘請聯合國專家,用4年時間編制了整個新加坡範圍概念性的未來30至50年城市空間布局、交通網絡、產業發展等規劃,並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綠地的指標。
解決擁堵,延伸綠意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新加坡的綠地覆蓋面積已經高於建國初期。不過,城市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人與自然的矛盾出現了不少問題。為了避免和克服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人口增長等城市病,新加坡從各個方面制定了規劃。
為了解決城市病之一的交通擁堵,新加坡政府也大力發展公共運輸,並通過昂貴的擁車證、徵收交通擁堵費等方式嚴格限制私家車數量。用於私家車的停車場大多建於地下,或者建成幾層的停車樓,儘可能少占用土地。

在打造「花園城市」的道路上,新加坡政府仍在不遺餘力地努力。市區重建局在2009年推出的「打造翠綠都市和空中綠意」計劃(以下簡稱LUSH)中,要求所有在濱海灣、裕廊區和加冷河畔的新建築,都必須有等同於發展地段面積的空中和地面花園作為替代綠地。
從細節著手改造新加坡的環境,同時推行政策保駕護航,這也就是為什麼新加坡可以獲得「花園城市」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