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紫筠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新部署、地緣政治局面緊張等因素,新加坡將保持開放,從中扮演綜合者(integrator)的角色,幫助全球企業在本地經商。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昨天參加英國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主辦的網絡研討會上說,地緣政治局面的改變可能導致全球出現技術分歧或技術標準分裂的情況,這對全球融合併無益處。

陳振聲指出,在當前局面下,新加坡將保持開放,扮演綜合者的角色。圖為新加坡中央商務區(海峽時報檔案照)
不過,面對這樣的局面,新加坡仍可扮演綜合者的角色,彙集世界不同角落的人,讓他們在此經商。
陳振聲在線上回答經濟學人信息部主編克拉格(Christopher Clague)的提問時說:「舉個簡單例子,如果我們今天到中國與當地人一起工作,我們很可能無法用WhatsApp通訊軟體,而是用微信。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去美國經商,可能是用WhatsApp,不久後可能無法用微信。不過在新加坡,兩個軟體都可以使用。」
這個例子旨在說明,新加坡可以通過綜合者的角色,讓世界各地的系統和技術標準共存運作,並提供一個創建新產品和服務的平台。

陳振聲以WhatsApp和微信為例,說明新加坡可以通過自身角色讓世界各地的系統和技術標準共存運作。(檔案照)
談到許多國家在冠病疫情期間,以維護自身的供應鏈為由,推行保護主義措施,陳振聲認為,這其實是進一步干擾供應鏈。在這段期間,新加坡沒有實施出口限制,而是保持開放,尤其是在出口必要的食品和醫療用品方面。
陳振聲在開場致辭時針對全球貿易的發展提出三個觀點。首先,貿易減少將使全球增長放緩。全球貿易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利益分布不均的問題,使得抗拒貿易的情緒日益升溫。有鑒於此,志趣相投的企業和國家須共同合作,支持全球貿易體系。
其次,貿易為國家帶來凈益,但不意味為所有人帶來同等好處。政府因此得憑著政治決心,善用資源幫助企業和員工來調適。
第三,許多國家和企業意識到平衡效率與韌性的需要,但不應得出錯誤結論。「建立韌性不代表什麼都自己做。韌性意味著讓供應鏈和市場更多元化。」
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期捲入中美貿易戰的爭議中,引來一些批評。被問及新加坡對世貿組織的未來是否有信心時,陳振聲指出這無關信心的問題,而是所有人都要讓這個組織發揮作用。若沒有這些貿易規則,對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沒有好處。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