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煒軒(右)因感染H1N1肺炎,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留醫26天,母親陳秀蓮每天寸步不離守在病床邊。(陳淵莊攝)
(新加坡15日訊)滿心期待到歐洲旅行,卻感染H1N1肺炎,19歲青年險些命喪異鄉,所幸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留醫26天後,靠先進儀器維持呼吸,撿回性命。
2018年12月,王煒軒(20歲)在考完A水準後,與哥哥到法國和荷蘭旅行12天。
旅程接近尾聲時,他開始發高燒、咳嗽和感到全身無力。
他受訪時說:「我以為只是普通感冒,只服止痛藥和退燒藥。我和哥哥都不諳當地語言,所以沒想過在當地求醫。」
回國後,他因為發高燒在樟宜機場被關卡人員攔截,並建議他去看醫生,但他覺得身體並無大礙,於是直接回家。
沒想到過了兩三天,他的病情開始急轉直下,還呼吸困難,咳出來的痰呈現深黃色,全身也開始發紫,他才覺得越來越不對勁。被送到邱德拔醫院的加護病房後,40度高燒仍持續不退。
午夜時分,一支由新加坡中央醫院和國家心臟中心組成的跨學科小組,決定使用體外膜式氧合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簡稱ECMO)為他進行急救,再轉移到中央醫院的重症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王煒軒這才發現,他感染了甲型流感病毒H1N1肺炎。
病到走不動 父母輪流守床邊
母親陳秀蓮(55歲)憶述兒子被送往醫院的經過,仍心有餘悸。
她語帶哽咽說:「煒軒從小抵抗力就很弱,發燒39度是『家常便飯』,幾乎每個月都要吃抗生素。不過,我從沒看過他病到走不動,還要求坐輪椅。他住院那段期間,我每天都睡不著,跟丈夫24小時寸步不離地守在病床邊。」
中央醫院呼吸病學與深切治療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潘宜志受訪時說,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安裝體外膜式氧合器,一般是患有哮喘、肺炎、呼吸困難或溺水的患者才適用。
「像王煒軒這樣年輕和健康的患者,復原機會較高,就比較適用。患慢性疾病患者若使用這種急救方式,反而可能導致併發症如出血、中風、腎衰竭等。」
如今,王煒軒在國大修讀土木工程系一年級,每半年要回醫院複診。他康復後也常約朋友打球,保持身心活躍,以增加免疫力。
「很感激父母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很抱歉讓他們操心了。以後出國前我一定會記得注射流感疫苗,絕不會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