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執念,
越來越多的家庭
選擇在中小學就送孩子出國讀書,
甚至還有一批孩子
一出生就被帶到了國外,
成為土生土長的「外國人」。

新加坡,
因其優質的教育模式、
宜居的生活環境
和良好的社會治安,
成為了許多家庭的選擇。

21世紀以來,
大量中國留學生湧入新加坡。
留學低齡化和大眾化,
推動著新加坡留學產業蓬勃發展,
也催生了另一個新型職業
——
陪讀媽媽

為了孩子,
她們辭去國內光鮮的工作,
告別家鄉,
移居新加坡,
全身心投入對孩子的教育中。
表面看起來可以安心主內的她們,
實際上過得如何呢?
從零開始的忙碌生活
小佳在2014年7月,
帶著8歲的獨生兒子,
從中國一線城市過來新加坡,
就讀政府小學二年級。
之前,
小佳在國內某大型跨國企業管理層任職,
是個不折不扣的女強人。
她的丈夫也是大公司高層,
屬於富裕、不差錢的家庭。

剛到新加坡時,
一切都從零開始。
因為不放心中介,
幾乎生活上的所有事情
都由小佳自己處理。
找房子、換房子、
銀行開戶、處理簽證;
初來乍到,
少不了碰壁和吃虧。
此外,
她還要照顧兒子的起居、
監督他認真學習、
輔導他的英語。

沒有了曾經在職場的光鮮,
一心撲在兒子上的她,
過著家-校-補習班,
三點一線的生活。
新加坡的學校放學時間早。
為了培養孩子的特長,
小佳還為孩子報了鋼琴課,
每周兩次一對一輔導。
「千里迢迢來這了,就為了為孩子鋪條路。家長辛苦一點沒什麼,花費高一點,也值得。」小佳說。
讓她欣喜的是,
兒子的成績非常好,
考入了名校初中;
對鋼琴也很有天賦,
已經在新加坡過了5級。

(以上名稱均為化名。圖片來源:網絡。)

小佳是幸運的,
至少不用為了財務問題困擾。
要知道,
新加坡還有一部分陪讀媽媽,
不僅要照顧孩子,
還需要打工補貼家用。

什麼工作都可以
小李來自中國西部的省會城市,
家裡並不富裕。
2010年和丈夫離婚後,
帶著7歲大的女兒來到新加坡,
讀一年級。
原本在國內就不富裕的她,
面對新加坡高額的國際生學費
和生活費,
曾一度想要放棄。

「陪讀第一年是最苦的,人生地不熟,也不能工作。」小李說:「還好我父母借了點錢給我。」
由於陪讀准證第一年
是無法在新加坡工作的。
為了補貼家用,
小李只能冒險做一些小時工。
有時候在飯店當服務員,
站了4、5個小時,
才拿到不到40新幣的工資。

不敢生病、
不敢買東西、
沒有任何娛樂活動、
有活就接,任何髒活累活都干;
小李就這樣熬過了第一年。
小李原本英文也不好,
還需要抽時間自學英語。
「雖然大多數新加坡人都能聽懂中文。但是啊,你什麼英語也聽不懂,免不了被人歧視。」她嘆氣道。
隨著時間推移,
在母女倆在新加坡的生活逐步走向正軌。
苦盡甘來
現在,
小李已經能熟練使用英語
進行日常交流。
女兒也一天天長大,
越來越適應新加坡的生活,
小李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以上名稱均為化名。圖片來源:網絡。)

可憐天下父母心。
每一個想為孩子贏得更多機會,
而遠渡重洋
來到新加坡的陪讀媽媽,
都是在用自己的汗水和淚水
為子女鋪設一條康莊大道。

新加坡的陪讀媽媽們
你們,過得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