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新目標,相信許多蟻粉的願望清單上都有這一項——減肥。
新加坡的肥胖率其實相當高,過去兩年都維持在11.6%。
這意味著11.6%新加坡人口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超過30。
BMI的計算方法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健康範圍介於18.5至24.9。
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
在已開發國家中,肥胖率最高的是美國(43%),最低的則是日本(4%)。
咦,日本人不是愛吃米飯和炸物等澱粉類食物嗎?怎麼還會那麼瘦?

日本人愛吃的天婦羅,雖然經過油炸,但熱量其實沒有很高。(網際網路)
腫瘤放射科醫生亨特(Michael Hunter)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指出,這不是因為日本人比別人更自律,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飲食與文化的「綜合效果」。
吃得少 走得多
根據醫學期刊《柳葉刀》的調查:
日本在「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榜上排名第11,超過六成國民的運動量低於平均水平。
不熱衷運動,卻不易發胖,日本人是怎麼做到的?
眾所周知,日式料理非常講究擺盤。尤其是懷石料理,偏愛用很小的碗碟,幾口就能嘗完。
雖然食物分量偏少,但種類繁多,容易讓人有一種已經吃了很多的「錯覺」。日本人也就養成了細嚼慢咽的習慣,珍惜每一口品嘗的機會。

懷石料理明明吃得很少,卻感覺吃了很多。(網際網路)
不過,日本人也是最喜歡油炸食物的民族之一。來看看天婦羅的「油炸之道」:
面衣薄到不能再薄,表面不能溢油;用面紙吸油,紙上不能有一絲油痕,熱量自然也比歐美快餐少。
日本網紅Yoko Ishii受訪時說,中小學的家政課會讓學生動手學做營養便當,如此一來就能減少外食,避免攝入過多熱量和脂肪。
「午餐一定有米飯和湯,還有魚和小菜。我們都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

自己親手做的便當,是不是比媽媽做的還好吃?(網際網路)
Yoko也說,她從小學到高中都是走路上學,不像歐美的小孩多數由父母開車接送。
「如果學校很遠,我就會騎腳踏車,不會搭公共運輸。」
其實,這也跟日本的基礎設施規劃有關。
日本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個社區內的設施比較集中,步行五到十分鐘就能找到超市或醫院,解決日常生活所需。
相較於坐車可能遇到交通堵塞,步行或騎車反而更方便省時,還能消耗熱量。

日本小學生一起走路上學,連帽子和書包都一模一樣。(網際網路)員工的腰圍是公司的責任
「減肥不再是個人的小事,而是攸關公司生存的大事!」
這是日本經濟產業部門推動企業員工健康的廣告標語。
原來日本政府早在2008年就立法杜絕肥胖——新陳代謝法(Metabo Law)。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即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政府部門)規定:
地方政府和私人企業每年為員工安排體檢時,必須為40歲至74歲的員工測量腰圍。
男性腰圍不能超過85公分(約33.5寸),女性則是90公分(約35.4寸)。

腰圍超過85公分,不合格!(網際網路)
腰圍超標的員工須接受「健康教育」,與醫生和營養師面談,而且每幾個月就得向僱主彙報減肥進度。
如果無法降低肥胖員工的比例,僱主可能會被罰款!
為了「奉公守法」,日本企業只好各出奇招。
有的直接給予現金獎勵,超重員工每減一公斤就可獲得5000日元(約45新元)。
有的改用更高的辦公桌,鼓勵員工每天兩小時站著辦公。據說,這招「罰站式辦公」實行六個星期後,員工的腰圍平均減了0.8公分。

右邊的小姐,你都那麼瘦了,不必「罰站式辦公」吧?(網際網路)
此外,日本勞動安全衛生法還有一項「奇葩」規定:
禁止公司要求員工負責可能導致發胖的職務,例如食物試吃員或美食節目主持人。
(看來紅螞蟻只好犧牲小我,毛遂自薦了……我先去把日語學好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