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加坡成為全球商業和金融中心,房地產市場也受到推動,導致租金上漲。這使得居住成本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可能變得更為不可承受。

近年來,新加坡成為全球富裕人士和企業家的熱門目的地,吸引了許多移民和投資者。這一趨勢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的高效管理和醫療資源的充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讓一些人對新加坡的生活環境和公共服務產生了濃厚興趣。
一些創業者和企業家可能受到了新加坡區塊鏈和家族辦公室領域的機遇吸引。這些行業在新加坡蓬勃發展,吸引了更多的專業人才和資金。
新加坡一直以其低稅政策而聞名,吸引了全球的財富管理中心。在政治和地緣政治緊張的情況下,一些富裕人士可能選擇將資產遷至新加坡,以尋求更為穩妥的投資環境。
俄烏戰爭爆發後,瑞士凍結了與俄羅斯相關的資產,引發了全球富豪對瑞士的擔憂。新加坡作為一個相對穩定和開放的金融中心,可能成為富豪重新選擇資產安置的地方。
這一趨勢也帶動了相關行業,如移民中介等,迎來了生意的繁榮。然而,這也可能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如生活成本上升和住房市場競爭加劇。
新加坡近年來的國際吸引力導致了資本和人才的湧入,使其成為一個相對安全的避風港。然而,這種繁榮也帶來了生活成本的上升,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方面。一些人反映,在這一輪國際變化中,他們明顯感受到了生活費用的增加,尤其是在租房方面。

根據新加坡的房地產數據,私人公寓和組屋的租金已經連續上漲21個月和27個月,漲幅分別達到了31%和24.7%。這使得一些人在尋找住房時感到壓力,尤其是那些想要更舒適居住環境的人。
這種情況可能對新加坡的中產階級和年輕專業人士構成一定的挑戰,因為他們可能面臨更高的房租和生活成本。這也反映了全球範圍內一些城市在迎接國際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社會和生活壓力的問題。

房價的上漲也是新加坡樓市中的一個顯著趨勢。有報道指出,一些房產的售價在短短一年內上漲了相當大的比例,例如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去年的掛牌價為200萬新幣,今年賣到了270萬新幣,漲幅達到了35%。
這種情況表明,除了租金上漲之外,房價的飆升也在推高整個房地產市場。樓市的表現通常被看作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指標。富裕人群對新加坡樓市的興趣仍然旺盛,即使面臨高昂的印花稅,也沒有阻止他們用實實在在的資金表達對新加坡的看好
由於新加坡的房價和房租飆升,許多在新加坡上班的白領近期紛紛選擇回國居家辦公。在這個國家,享受一頓美食有時似乎成了奢侈,外賣一頓可能要花費20新幣(摺合人民幣約100元),而在餐廳用餐則需要支付額外的17%服務費。
新加坡被認為是全球最昂貴的國家之一,這座精緻的花園城市令來自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人也不禁感到吃驚。一位在新加坡生活了十年的英國記者在書中寫到:「吃飯實在是貴得離譜。一想到在外面用餐,還要點一瓶酒,簡直能讓你在冷氣十足的房間裡出一身汗。我在超市看到,一小籃(日本產的)草莓能賣到70新元(約359人民幣);我曾因為花20新元(約102人民幣)買一瓶啤酒而感到愧疚;而一瓶不錯的紅酒要在40新元(約205人民幣)以下才算是划算。」

新加坡目前面臨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但是外國人想要找到一份高薪且有承諾提供僱傭准證(EP)的工作並不容易。新加坡政府進一步加強對EP候選人的審核,除了要求符合5000新幣的最低工資標準外,還會根據候選人的薪資水平、學歷、企業員工國籍多元化和本地員工數量等四個維度進行評分。只有在這些方面獲得40分以上的候選人才有資格申請僱傭准證。

在新加坡,如果沒有拿到永久居民身份(PR),生活中會受到各種限制,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房屋。持有工作簽證的人無法申請價格較低的組屋,只能購買昂貴的私人公寓,並需要支付高達34%的印花稅。相比之下,持有永久居民身份購房的人只需支付9%的印花稅。
在當前的房地產繁榮中,高凈值人群投資新加坡可能不太在意印花稅的高低,他們更看中新加坡的未來發展。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每一項由於身份差異而額外負擔的費用都讓異國生活變得更加辛苦。
隨著外來人口不斷增加,新加坡政府面臨著平衡本國公民與外國人之間關係的挑戰。儘管全球三分之一的500強企業將其亞太總部設在新加坡,但它們仍更傾向於聘用本地員工。
在新加坡,只有11%的人擁有私家車,因為擁有一輛汽車的成本極其昂貴。即便是最便宜的車型,每月的開銷也在2000新幣(約10260人民幣)以上,而且只有十年的使用權。

私家車的擁有權已經超越了物理上的含義,成為個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象徵。在繁忙的大街上,一種無形的隔閡存在,將坐在汽車裡的人與乘坐公共運輸的人隔離開來,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一些年輕人和中產階級感到新加坡不再適合他們,尤其是那些夢想成為中產階級的年輕人。這也引發了很多人對於新加坡生活質量和社會包容性的討論。
新加坡,真的已經不適合中產了嗎?你是怎麼看的呢?